複數影像的真實與虛假《哈姆雷》
5月
12
2014
哈姆雷(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2次瀏覽
劉崴瑒(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為了響應莎士比亞450周年冥誕,台南人劇團於今年重製《哈姆雷》。一個糾結著人倫困境、情感挫折、關乎生死的道德命題的巨大主題:年輕的丹麥王子面對父親意外的死、母親改嫁、以及貪婪權力的新任國王只有裝瘋才能求全;但同時面對愛人、愛人父親的質疑以及愛人哥哥的仇視,當命運在門前叩問,我們真的能夠只用”To be or not to be.”這樣的選擇題去回答嗎?

魏雋展飾演的哈姆雷,究竟是真瘋還是假瘋,一直是文本討論時會被聚焦的問題──父王的鬼魂是真是假?跟娥菲麗的爭執是真是假?對於復仇的決心以及相對的犧牲是真是假?在真瘋與假瘋之間的界線如此模糊,像是一種庇護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尖刺的武器,沒有人能夠從中全身而退。而魏所呈現出來的瘋狂近似乎真,也許是因為劇本剪裁後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但是在拉扯之中,除了內心的轉折還有更多幅度的肢體運用,常常令人捏一把冷汗,但卻又為其表現而暗自叫好。柯勞迪相對於哈姆雷外放的瘋狂,則較多內心的暗湧,在一步步推進權力與黑暗的中心的過程中,林子恆則是在陰沉與沉穩裡找到了一個穩定的平衡。

謝盈萱的母后則是非常平穩的一個角色,充分地展現了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親情與現實的碰撞。雖然在劇本刪減後,夾在兩個男人之間困境的處理變得比較薄弱而平面,但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看見她自身的實力,支撐起應有的人物形體。娥菲麗的瘋相對於哈姆雷,則是更為直接與真實的。而李劭婕在表演上將前後兩者的反差相當立體地呈現出來,並藉由文本的割裂與拼湊來製造更大的行為與思考的解離感,這點上是非常成功的。林佳麒這次飾演的波隆尼則再一次讓觀眾感受到他對角色處理的精緻感,完全將嘮叨、話多而且愛賣弄知識的愚忠父權主義者表達得恰到好處,在極端的服從中透露荒謬的喜劇氛圍,讓他在層次上相對明顯而飽滿。

劉桓扮演的雷厄提則是一個略為生硬的角色,在劇情中與妹妹、父親的聯結性不夠,使得後來的悲傷、憤怒、復仇都顯得有點空泛地突出,是蠻可惜的一個部份。相較於被刪減許多戲份的何瑞修,竺定誼在挖墳工人這一個角色上與哈姆雷字字珠璣的交鋒,反而更鮮明許多,是成功的詮釋,但也略有失重的感覺。

在舞台設計上使用三個閃動的螢幕,一台用來窺視的錄影機器,在空間中可以重複呈現多重影像的現在與過去、動態影像與靜態切片,搭配著冰冷的鏡面反射的影像──這個空間裡,視覺的暴力超過聲音主宰著我們,刺激我們對於畫面的想像的可能性。而暗門的空間感以及舞台以外區域的運用,在真與假之間不斷變換與進出,創造出更多模糊地帶提供觀眾去質疑與發問。而藉由浴缸似乎在哈姆雷與娥菲麗的爭吵中隱喻了她的死亡,也另外在哈姆雷沐浴的過程中也令人反思究竟什麼是汙穢而又有什麼能夠不被沖刷?

這次的《哈姆雷》,在情節調整、舞臺調度以及角色詮釋上雖然某些部分略為失衡,但的確都有值得稱許的部分,可以見到台南人劇團一路以來所具有的實力,也會令人期待,他們之後持續推出的作品。

《哈姆雷》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03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呂柏伸以寫實表演為基調,加入當代元素,緊扣當今台灣的時代氛圍。然而更困難的挑戰是從當代角度重新理解莎劇劇本。《哈姆雷》更提供後設的機會讓當代導演對劇場本質提問,尋找莎士比亞必定要透過劇場作為表達的動機與渴望。(陳代樾)
6月
07
2014
整個空間除了干擾式的電波極大聲的播放著,沒有其他聲響與對話,配合著哈姆雷不發一語的用各種角度與姿勢注視著攝像機的投射內容,恍惚憂鬱的神情,空氣中徹底被詭譎給籠罩。 (張簡亦杰)
5月
12
2014
魏雋展詮釋下的哈姆雷,性格中的瘋狂卻被放大,揮舞著攝影機、步步逼近身邊所有人的他,更顯出張狂的威脅性,徹底地顛覆了對於哈姆雷的想像。王子如今不再落魄,手中的攝影機賦予了他觀看、監控、紀錄、寫史的權力。他甚至不再需要靠友人將故事流傳下去,為其洗刷冤屈──當然,也不免令人少了點同情與唏噓。(白斐嵐)
5月
06
2014
哈姆雷是影像記錄控,戲一開始(在母親婚禮上)就有點行為失序。他的世界崩解,他的憤怒與抗議只能透過語言與肢體的僭越、抗拒「正常」來表達。而攝影機(及其侵略性)則成了他的武器。(謝筱玫)
4月
28
2014
整齣戲變成在虛偽的表象行為當中,真實情感輾轉掙扎的痕跡──這是演出和劇本的最大不同,表演者隨時可決定每句話語背後的情感真假,從而營造出激烈的內外違和感,尤以哈姆雷和娥菲麗的感情戲,內外衝突最為激烈。(鴻鴻)
4月
21
201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