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下的幸福感 《寄居》
6月
11
2014
寄居(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1次瀏覽
李承曄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那是一個觀戲的晚上,劇場外下著大雨,劇場內投影著破洞荒壁下的海砂屋,屋外呼喊著相對應的母子關係,屋內,孕婦對著剛跌落而引起的疼痛,正尋找當下的解脫,這看似混亂時空中,起因皆來自於每個人心中所謂的虛假幸福感,當這幸福破滅的那刻響起,即是終點,也是另一個起點,這齣戲對當下的我來說,《寄居》,殘酷又寫實。

做為2014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壓軸節目,狂想劇場推出去年廣受討論的作品《寄居》,再次述說這現代社會下對現況的疑問,居住是否為人人所應有的權利?在此我所看到的整部戲架構出一個又一個假象,像是海浪一波又一波,如此綿延且看不見彼岸的終點,不斷地波及著觀眾心靈,三個演員像是對立卻親密的角色,進而形成最平凡的衝突,令人深刻且難以述說。

故事從這一對夫妻的對談開始,慢慢地架構出一個假想的泡沫,「家」。這泡沫會感覺是當下世代所說的「小確幸」,夫妻間借由述說的幸福、期望,企圖讓這個家,看起來像個家,在這部戲中,確實我們也看到這個家出現;但這只是偶然,並非堅固。當婆婆的出現同時,這個家多了些衝突,多了些信任與偽裝,「家」,頓時呈現出如同海砂屋那裡頭的鋼筋,如此脆落,且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然而這原因是什麼,「隱瞞」將是接下來的引爆點。

當假想的幸福感成功架構後,接下來,故事所要說的就是解構它。簡單來說,那就是狠狠地拆掉它、揭穿它,觀眾在此會看到人性醜陋一面,而這正是推動這部戲的進行的要素。海砂屋的問題,只不過是外表所見到的暗喻性象徵。夫妻間開始擔心要如何生存下去,當這房子無法支撐這個家同時,那掩蓋下的即是滿滿的恐懼。「過往」則成為這部戲的另一個重點,從婆婆開始述說對於丈夫離去後的失落感,既而化成對現在這個家的期待,哪怕是一丁點可能,也要保留對那所謂的家最後的信任,對夫妻而言,這不但成為一種極為沉重的負擔,也成了最後衝突的原點。劇本在此時很直接的點出這一切的問題,「錢」,如何使用母親的兩百萬,如何解決海砂屋的問題,種種的原因都圍繞著這件事上,這樣的結構,試圖將這部戲加速到最後的終點。到了結局,母親的過世、做假帳事情,正促使著夫妻準備離開這個家。在此,這部戲,沒有過多強調生活的無奈,與那失控的情緒,反而再次製造出所謂的泡沫,這個泡沫,確實又再給這對夫婦一些期望,與對未來的幸福感。這部戲所揭露的事情,是否殘酷又寫實呢?

整體而言《寄居》十分真實的呈現出這世代現況,然而對這樣的劇場演出,其實可以去思考一件事,假如現實表象都如此殘酷且令人無奈,那又為何需要去做過多的詮釋與述說,畢竟這樣的恐懼皆存在於觀眾心中,並且如此深刻地一刀刀的劃傷內心中泡影。當謝幕後,那看似被拆毀的假像,則成了觀眾自我對話的迴盪,一步步的面對當下的自己,並詢問自己,何時這樣的現況,《寄居》才會消失?

《寄居》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14/ 06/07 19: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的絮絮叨叨,無意義的語言與碎嘴,令人討厭的媳婦與個性古怪的婆婆;但媳婦卻又要做出好媳婦的表現,不禁讓人感到角色的個性錯亂,有一種想要八面玲瓏但卻搞得自己最後裡外不是人。(吳承翰)
6月
16
2014
文本貼切現代,貼切人性,也看到歷史,或許也是因為透過演員的口,相較於當時在網路上偶然與這個得獎劇本邂逅,更有人的味道。(方姿懿)
10月
25
2013
《寄居》整齣戲態度十分誠懇,值得肯定。可惜的是,這樣的批判和小人物的掙扎/反抗,卻只是現有社會現象之內的馴服反抗,缺乏對更深層的社會制度本身,進行探究和質疑。(劉天涯)
10月
21
2013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