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配角的瓦哈拉神殿《女武神》
6月
20
2014
女武神(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7次瀏覽
白斐嵐(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華格納革命指環》的命題框架下,《尼貝龍根的指環》從神話原形轉化為當代反抗力量之表現,由黑眼睛跨劇團擔綱詮釋的《女武神》也因此被放入當前社會抗爭運動的脈絡中,重新檢閱權力與人性、人類與自然、命運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

就劇本發想來看,黑眼睛跨劇團為《女武神》設定的全新場景頗富巧思:若說華格納原作著重於「無法背叛自身承諾」的天神佛旦試圖用計奪回指環,以「革命」為前提的《女武神》,則將故事重心挪移至作為發電廠的瓦哈拉神殿──這座發電廠不但是維持諸神統治權威的能量中心,更成為全劇創作主軸,從廢核議題延伸當前台灣社會現象。

在創作者想像中的瓦哈拉神殿,既無古典神話的奇幻虛渺,也無皇室宮殿的奢華氣派,更無核電廠般擁有當前工業最高規格的極簡冷調。佛旦這座「為全宇宙供電」的發電廠,由九位女兒(女武神)親自運作,核電廠所有該有的精密儀器設備,皆由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物件組成。女武神們輪流踩著腳踏車,藉此發電維持核電廠的運轉,一旁碎紙機進行文件銷毀,裁紙機切割著不斷印製的鈔票,核廢料汙水自馬桶湧出,被裝至啤酒瓶中,送往冰箱永久封存。長走道將舞台一分為二,在視覺上拉近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距離,因地制宜的居家場景顯得臨時卻不零散,重新界定了久遠的神話原作與嚴肅的政治社會議題,帶來某種切身親切感,正是所謂「個人的即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而政治正存在於這些冰箱開闔、準備午餐、攪沙拉泥、清理馬桶、踩腳踏車的日常生活之間。

神話中女武神劇情由諸神之恩怨情仇、貪嗔愛慾所牽動,在此劇中轉譯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彼此意志的對抗,更以佛旦與女武神之間的父女關係,緊扣其對於父系威權的批判。女武神生來即為了要實現佛旦之意志,她們是核電廠內不被允許擁有個人意志的奴工;而佛旦的權力,則來自於不可動搖的「約」(契約、婚約皆以此為依歸)──也是民主國家最引以為傲的「法治」。在「依法行政」的庇護傘下,掌權者既被「約」所束縛,卻也得以玩弄此「約」以達到目的。明明是人所訂立的約,如今卻被「約」所束縛,眼睜睜看著掌權者任憑契約凌駕社會公義、親情人倫之上,對於當前台灣社會之指涉不言而喻。

然而,在一開場令人為之驚艷的「神話-現世」巧妙呼應後,神殿與發電廠卻彼此牽制,削弱了劇場作為社會批判的力道。以九位女武神為例,眾女兒紛紛出場,與父親的關係分別影射了亂倫、多元成家、自殺等家庭與社會議題,但在有限的篇幅下,卻只讓這些議題點到為止,一一對應在每位女武神身上,成為她們與父親短暫互動片刻台詞,卻未有任何延伸呼應。在薄弱的角色刻劃下,「女武神們」始終未曾擁有個體性,成為站在「權力」反面的集合存在。事實上,每一段的「父女關係」似乎都可被任何社會事件取代,失去了獨特性與必要性,反而讓事件置入的痕跡太過刻意,顯露些許說教姿態。

隨著情節的推展,故事線拉到「瓦哈拉神殿-核電廠」之外後,劇情更陷入一對一相對應的牽強尷尬。佛旦究竟是屈服於情感慾望的父親?還是冷酷無情、將親人當作利用工具的冷血執政者?女武神們究竟是明知事態不單純,依舊裝傻選擇順服父親的順民、愚民?還是逐漸喚醒自我意志,最終起身違命的反抗者?還有,對我來說最困惑的,布倫希德最後拯救了齊格琳,究竟是為了順服父親「真正的」意志,或是對父親意志的反抗?(同樣,佛旦「真正的」意志到底是什麼?)這些角色卡在神話人物與新身分之間不上不下,隨著劇情推向高潮,動機越來越不明確,彷彿只是為了要追隨劇本的走向。如此看來,劇本淪為政治宣言的配角,是不是「女武神」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就像是被「契約天神」所綑綁的佛旦不再能隨心所欲的管理這個世界,華格納的《女武神》故事線是否也成了某種侷限,在「神殿-發電廠」的精準比喻後,竟卻與創作者意欲乘載的社會場景互相制衡,成為彼此牢不可破的框架?

《女武神》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4/06/18 21: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謂的「拉夫拉語彙」,雜揉雜耍、偶戲、電影、動畫、戲劇、歌劇類型,型構奇巧又帶些取巧的混搭,廣受歡迎,已經正式進入歌劇製作的語彙,相信今後仍會以異質的多語發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見死屍拍手叫好,這是諸神黃昏,眾聲喧嘩的世界。‭ ‬(王寶祥)
10月
18
2017
當晚演出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呂紹嘉指揮下的國家交響樂團,從第一幕前奏曲開始便產生了力度不足的問題,而顯得虛弱、渙散,許多雄渾、激烈的場面似乎處理的太「輕」。加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本身非常不理想的音樂效果,使得上述問題更為嚴重。(武文堯)
10月
18
2017
這作品究竟是重新對「劇場作為革命的預演」有新一層的想像創造或嶄新的社會能動性策略?還是再一次地反覆地尋找革命未完成的受挫者的集體慰藉?關於這點,還有很高的議論空間。(黃鼎云)
6月
13
2014
這齣戲將街頭抗議常用的行動劇,嫁接上「台灣龍捲風」式的通俗趣味,因此創造出一種驚人的效果:理所當然的幼稚。但造就這種效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反映現實、諷刺時事嗎?問題是,將現實的雜亂無章搬上舞台,就反映了現實嗎? (羅志誠)
6月
13
2014
編導鴻鴻「借屍還魂」,直指這台灣社會的當代預言,在眾演員賣力出色的表演之中,讓人在劇場中不斷思考著劇場外的世界。返回藝術家們在318學運中的手足無措,和理論學者用盡氣力將藝術編織進學運的脈絡,或許,藝術真正的戰場就是在作品之中。(謝東寧)
6月
12
2014
一齣看似逢場作戲的演出,卻展現了跨越時空、文化與文本的超級對位。編導鴻鴻深厚的歌劇研究基底,徹底做足了《女武神》的反骨精神,全劇十足的諷刺和幽默,讓我禁不住直呼:這真是我最喜歡的一齣鴻鴻的作品!(傅裕惠)
6月
09
201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