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劇場形式的祭典《迎王》
6月
27
2014
迎王(九天民俗技藝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3次瀏覽
林秀蓁(社會人士)

個人的信仰與情感,經常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九天民俗技藝團創團即將邁入二十周年的新作,以臺灣南部著名的王爺信仰,藉由鼓樂、舞蹈、陣頭、多媒體、燈光與佈景,帶觀眾進入王船祭典的儀式,表達人民對大自然敬畏而形成的自然崇拜精神。

東港迎王俗稱燒王船,是閩南人特有的瘟神信仰與文化祭典,過去因瘟疫帶來大量死亡,人民相信大自然的力量,請王爺下凡來驅邪壓煞,將瘟神帶回,祭典最後的高潮以火化王船為結尾,象徵帶走不幸與穢氣。八天七夜的儀式過程被濃縮為九個段落:瘟、請水迎王、過火、入廟安座、打更、查夜、王爺遶境、和瘟壓煞、送王。

未演出之前,入口兩邊如廟門前豎立著鐘鼓,兩位穿古服的少年擂鼓擊鐘,沉緩、肅穆地提醒人們沉澱喧擾的心緒,又似將人們帶進王船祭典前的前奏。表演一開始鼓手身穿黑色斗篷象徵著瘟神,以鼓樂營造出神秘、詭譎氛圍,粉末灑向空中隨即消逝仿若無形的瘟疫飄散在空氣中。接著,穿著紅褲、綁頭帶的舞者,伴隨著熱鬧鑼鈸聲與嗩吶,激情地搖晃、擺弄身體,再現乩童被神附身般的動作,拿著長棍不斷比劃著不同姓氏,表現請王過程必須藉由乩童確定所請之神為何。過火儀式中人們抬著神轎赤足跳過火燒的地面,借由神力不受火燒之痛,劇場的燈光與投影營造人們在濃煙火堆中的情景如假似真。入廟安座以九天擅長的鼓樂,以特製的通天鼓、各種不同形制的鼓、鑼鈸等,鼓棒快速起落讓人感受到強勁、激昂的節奏與力道。中場特別在舞臺中央表演的「打更」象徵祭典的夜晚傳來報時的聲響,亦表達時間的流逝。

下半場的亮點,為「查夜」班頭們手提燈籠走入觀眾席,來回巡視緝捕躲藏在人間的鬼魅,一旦腳步停下便代表此處有不潔,事先安排坐在觀眾席中的女舞者則突然大聲尖叫逃竄,如附身的人被迫現出原形,淒厲的吶喊與動作讓觀眾沉浸在恐怖緊張的氣氛,女舞者隨即換裝在舞臺上,被班頭圍繞最後伏倒。王爺遶境帶來各種陣頭的表演,和瘟壓煞段落融合鼓樂與武術動作把民間認為掃除穢氣的鍋蓋、掃把、法器等運用在舞蹈中。最後送王段落,九天的鼓陣為了向過去致敬,將創團曲目「齊天戰鼓」重新編寫演出,除了重現火燒王船的盛大情景,對九天來說也別具意義。

此作與過去傳統陣頭演出不同在於舞蹈與陣頭、鼓樂的交互運用,全部貫穿於王船祭典的意念下,跳脫技術層次將藝術的形式拋開,反而統合了各種陣頭演出,更深刻地描寫了傳統文化。以環境劇場的概念讓觀眾參與祭典的過程,感受祭典的情景氛圍與科儀傳達的意涵,讓人們不由得跟著澎湃的鼓樂叫好,與以往進入劇場總是隔著一層距離,貌似冷靜理性地審美全然不同,從觀眾的反應可感受到,文化的深刻聯結與奮力擊鼓的熱血沸騰,比起一般戲劇創作的情節跌宕、懸念與隱喻,更讓觀眾產生一般劇場演出難有的激動情緒。

從劇場的角度思考,戲劇是真實生活的再現,西方近代「總體藝術」的理想,對藝術與生活實踐長期分離的反動,雖然在臺灣劇場界已不是新鮮事,然而,觀察源於民間的陣頭文化,其實存在於藝術、宗教、文化與生活的交融已久,信眾參與廟會活動本身即是藝術與生活實踐的一環,若非表演者激動的鼓聲傳達出的生命力,與崇敬無形力量表達對生命的思考,如何讓參與廟會的民眾抱以熱烈掌聲?將祭典搬到劇場中,劇場與生活的分野消融,觀眾反而無意中體現了劇場總體實踐的概念。

九天此次的《迎王》,雖是將陣頭表演以劇場形式演出,卻保留了原始的陣頭精神,把民間文化豐富的生命力轉化為藝術創作,將真實生活再現於劇場中;陣頭,不只是技藝的展現,跳脫了框架之後,呈現出形式背後的「精神」,才是九天欲傳達的真正意圖。

《迎王》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14/06/21 19:30
地點|臺北社教館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