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喜劇的悲劇吸引《莎樂美》
7月
22
2014
莎樂美(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9次瀏覽
武文堯(高中生)

德國導演安東尼.皮拉瓦奇(Anthony Pilavachi),與國內製作團隊於戲劇院上演之NSO樂季壓軸──全本史特勞斯歌劇《莎樂美》,演後反應兩極,不論是否同意導演的觀點,但都必須承認這是最「勁爆」、最空前的莎樂美演出。莎樂美一劇應是深層暗黑的歌劇,裡頭有著情色及血腥元素,更是聖經故事上的一大悲劇。但皮拉瓦奇的詮釋,拿掉了壓迫性的悲劇元素,取而代之的是重整後的黑色喜劇。

這次《莎樂美》製作由一位極為仔細,同時非常細微敏感的導演所編導,相信導演對《莎樂美》也做足了功課,這次雖是導演第一次執導《莎樂美》,但卻是多年來研究心得的展現,雖然備受爭議,但卻是個極為用心的版本。舉例來說,導演最具前瞻性的發現及安排,便是將若翰與莎樂美間的愛清楚刻畫,這個愛不是單純莎樂美對若翰的,而是雙方面的渴望與堅持—若翰其實也對莎樂美有所吸引,但礙於更偉大的情操與使命,被迫放棄愛情選擇高貴的聖殿與祭壇。因此若翰先知從地牢裡出場,莎樂美立刻端水給他,而若翰也一飲而盡,四目相交,含情脈脈,這是所有人在編導《莎樂美》時都不曾提出的構想,但皮拉瓦奇注意到了,因而將之融入劇情中。最後,原本原著是黑落得(希律王)下令處死莎樂美,但皮拉瓦奇卻安排莎樂美從士兵的身上搶走槍枝,一槍斃命黑落得,在觀眾的錯愕中結束了歌劇。

這樣更動劇情的詮釋,若有其意義便行得通,但最終莎樂美殺死黑落得到底目的為何?我想這樣的安排較為衝突且矛盾,若莎樂美真要「活存」至歌劇結束,那不是更應該斃命黑洛迪亞?畢竟聽信了媽媽的教唆,換來的卻是後悔但卻無法挽回的愛,只剩冰冷的人頭遺留人間。因此,最後更動結局的安排似乎有所不妥,但也正因為如此,當觀眾看完此次《莎樂美》演出步出劇院時,心情並不會因而沉重,相反的就像是看完義大利肥皂鬧劇般,輕快無比。角色在舞台上的任何一瞥,都是導演想要強調的關鍵之一,這麼細膩刻畫,也是所有《莎樂美》演出不曾有的。正因為皮拉瓦奇,我們看見了《莎樂美》裡最細膩真摯的情感露白,也見到了原來莎樂美也可以如此詼諧但富有深度。

就音樂方面,演唱若翰之安東尼歐.楊,聲音宏亮、穩定,氣勢十足,演唱若翰這個角色真是再貼切不過了,這可以說是歷史上唱若翰最好的幾個版本之一。飾演黑洛迪亞的穆勒,聲音強悍,精準、力度,加上熟練的舞台表演,讓觀眾為之一亮;黑落得派特森的演唱,更是筆者最喜愛的黑洛得演出,不只是音色與張力的完美運用(雖然音量較小),但演技卻無比高超,靈活且有趣,應該是最可愛的黑洛得,也是《莎樂美》所有演出人員中演得最好的之一,自然且大方,尤其是猶太人與那砸助人吵架的段落,黑洛得竟高興的手舞足蹈,最後還在舞台上跳起舞來,這應該是導演的意思,但派特森靈活的演繹了這個角色,唯恐天下不亂、好色、貪婪,包括七紗舞開始時,黑洛得跳上椅背,只為了一親莎樂美之芳澤,這些種種細節,也讓《莎樂美》更加的有趣。

飾演莎樂美之烏爾,為臨時救火之女高音,其實唱得相當好,聲音的控制也相當具有張力,雖然是臨時加入的歌手,但表現卻毫不遜色。國內歌手的表現亦相當出色,王典飾演之納拉伯特,聲音豐厚,音量充足,雖然一開始感覺尚未進入狀況,但隨著音樂進行漸漸進入佳況,加上投入的演技及感情,相當值得喝采;翁若珮飾演黑落狄雅的侍僮,同樣穩定,聲音豐富。呂紹嘉的指揮也是整齣歌劇成功的關鍵,將整本複雜的總譜加以消化,掌握樂團及劇情的脈動,雖然樂團的表現並沒有特別出色,但仍是十分穩定的演出。

不論皮拉瓦奇的《莎樂美》是否能讓所有人接受,但都必須承認導演與眾不同的戲劇觀,跳脫歌詞的限制,讓觀眾重新進入《莎樂美》的音樂世界中。整齣戲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並不是導演的詮釋手法,而是七紗舞的差勁演出,從頭到尾莎樂美幾乎都沒跳,全部交給蘇威嘉舞團表演,最後宛如抽搐的抖動,完全不知所云,既沒有淫蕩的舞步,也沒有唯美的意象,十分失敗,甚至只讓樂團演奏,莎樂美根本不要出場似乎比較合乎劇情。總而言之,黑色喜劇吸引的悲劇,更是致命的可怕人性。

《莎樂美》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4/07/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掌控舞台上所有環節時,必須考慮到所有符號之間的交互關係,使整齣歌劇對觀眾而言成為一番「有意義的陳述」。甚至,他也該考慮自己面對的是台灣而非歐洲觀眾,畢竟他是接受NSO委託來執導《莎樂美》。(潘罡)
7月
31
2014
1920年代的酒池肉林不見了,卻被破敗的舞台、幽禁的氛圍全面反撲,節目單中號稱「希望華麗的戲服可以引起台灣觀眾的共鳴」,但那華麗的戲服和場面也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時代崩解時緊抓著高貴但實為廉價的品味。(林采韻)
7月
28
2014
對於《莎樂美》的製作,若是意圖追求一個劇情的合理解釋,無異於緣木求魚。與其要求導演提供一個足以讓大部份的人信服的詮釋,不如在接受導演本身詮釋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檢視導演是否能夠自圓其說。(蔡永凱)
7月
22
2014
一舉繞過想要討論情慾的史特勞斯和王爾德,返回善惡分明的簡單道德標準。結果不但扁平化了眾角色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對於慾望(主要是莎樂美)的多面向刻畫,更是辜負了史特勞斯精心譜寫的華麗浪漫曲風與歌詞。(謝東寧)
7月
21
201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