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個方法,也是問題《婚姻1/2》
7月
28
2014
婚姻1/2(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7次瀏覽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由王友輝所策展的「小劇場大夢想」,自2013年啟動,今年邁入第二屆,並以「傳承、活化、新苗、跨界」作為主要精神,透過黑盒子小劇場,展現近年來展演不停卻也爭論不斷的「戲曲元素」的實驗、交融與拆解。這兩屆的參演團體中,往往會出現一個從不曾姓「京」的劇團,去年是三缺一劇團,而今年則是EX-亞洲劇團。

EX-亞洲劇團所帶來的,是該劇全體演員共同創作,由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所導演的《婚姻1/2》。這個作品,以「婚姻」作為故事核心,結合印度神話與現代生活為敘事架構,以他們所擅長的肢體、身體符號與表演為溝通、演繹的媒介,在時空、虛實的穿梭間,重新探問現代人對於「婚姻」、「愛」及「生育」三者的關連與矛盾。在其呈現中,除了瀰漫著濃厚的印度氣味外,更由於其碰觸了不同的肢體美學、劇本題材,而著實地站在「跨界」這個位置。

特別是在肢體方面,《婚姻1/2》維持了EX-亞洲劇團一貫的表演美學。江譚佳彥彷彿製造了一個「東方(亞洲)藝術」的熔爐,演員則作為承載與轉化的容器,將頗具意象化的肢體美學,透過身體的語彙說故事。於是,劇本主要可以被切割成兩個空間,一個是屬於神與靈魂的,另一個是現代人的,因此表演方式也分割為二。神明、神的侍者與靈魂的傳統肢體,透過一種離觀眾較遠且不熟悉的印度舞蹈,製造出一個神秘且奧妙的氛圍,特別是配合了快、慢交錯的移動與舞步,凝結出異於我們所處空間的玄奇感受,拉開了與現代人之間的差異。至於,現代夫妻的詮釋,就較屬於日常生活動作的劇場化與虛擬化。

這些肢體動作與表演程式,是難以被嚴格劃分到任何一個系統的。整個舞台、演員的身體都像是個爐子,被丟進其中的有印度舞蹈、武術、京劇程式、日本能劇的肢體等,最後熔解再重塑過後的「跨界」型態,不被任何一個系統所歸類,體現出屬於EX-亞洲劇團的身體。但,也由於這個融合、消化的過程,是以EX-亞洲劇團本身所擁有的體系作為中心,於是印度表演藝術的身體美學是相對強烈且主導的,而其他「跨界」與「跨文化」程式則是被稀釋的。於是,勉力地去觀看「戲曲元素」在裡頭殘留的痕跡,或許是神明臉上的妝譜,或許是接合在印度服飾上的(類)水袖,或許是侍者「接近」於插科打諢、檢場的功能,或許是意象化或虛擬化的動作。只是,這些方式真要與京劇搭上腔,似乎也是觀者因「小劇場大夢想」這個企劃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那麼,又何必「跨界」?

這種紛陳與綻放的現象,則在「語言」的運用上更為明確。除了最後靈魂群聚時,為表現不同族群,演員以不同的方言詮釋,整個舞台漫佈著客家語、閩南語等,整部劇作基本上是以江譚佳彥的印度母語,與其他演員的中文所組成,這也是在《假戲真做》、《猴賽雷》一直以來的語言策略。也就是,江譚佳彥所使用的印度語並不進行字幕或任何形式的翻譯,著實地直接拋到觀眾耳際。到底該如何理解他所說的,乃是藉由他與神明或侍者間的對話,從另一方的回應進行接收。因此,整部劇作的對白設計其實是巧妙的,並不因語言的不熟悉而產生劇情的抽離。反而,是因為印度語在音節與節奏上的相對快速且連續,製造出靈魂的焦躁與喧囂感,對照了神明或不耐、或不徐。

至於,在劇本方面,我認為EX-亞洲劇團用了「完整」的策略說了個「不大完整」的故事。以題材而言,《婚姻1/2》以「婚姻」作為中心,拋出了不少問題,更透過舞台的佈景、道具,以及燈光變換,如聚光燈般把分散的探問一一聚焦。例如:「性愛」場景時,舞台背後降下兩人結婚時所穿的禮服,於是我便會開始追問,是否兩人的婚姻只因為解決性衝動呢?而生活上的衝突也會隨著精液一併噴射到子宮,然後就等候下一次衝突出現,還是卵子的受精。或是,最後兩人因為生育問題的爭執,藉由侍者與夫妻穿插式的代言,讓整個衝突的語彙交錯且紛亂在舞台之上,並把婚姻的意義打碎。整個劇本的隱喻與明示,都用得透徹。而這個劇本也帶有「跨文化」的色彩,根據節目冊的說法,《婚姻1/2》取材自印度民間故事與歐陸現代劇本《婚姻場景》。當然,這樣的素材更可被追索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甚至是以降的「娜拉劇」。(《婚姻場景》劇中主角也有閱讀《玩偶之家》)不過,在《婚姻1/2》裡,印度神話色彩是清晰可見的,但它與《婚姻場景》間的關係,僅有一個場次是相近的。現代雙薪夫妻在婚姻、在性愛、在生育、在工作上的矛盾與衝突,其實散落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壓根無需聯繫到某個劇本。能夠提出質疑的,則是在於這些題材的過度集中,導致最後拋出的問題其實是瑣碎又不斷重提的,雖製造了日常生活本身的焦慮,卻也受限問題的開展,而近乎於老生常談。《婚姻1/2》雖以「開放式」作結,並降下原本在舞台頂端象徵「輪迴」的布幔,籠罩住靈魂,彷彿一個「子宮」,孕育著生命也等待下一個衝突的發生。只是,這個開放式結局到底開放了什麼觀點?還有,故事看似說完了,卻把許多問題講得不大完整也不夠深刻,結局到底是讓人深思或嘎然而止?仍有大量空間可以詮釋。

《婚姻1/2》這個作品,延續了EX-亞洲劇團原有的身體藝術與劇場美學。包含舞台簡約的兩色燈光(除了婚禮的紅色外,整場都以黃、藍為主)、各種佈景道具的「隱喻」與「象徵」(輪迴的布幔、可被移動的輪板、相望的斷橋等)、印度的古調吟唱等,都成功地營造出凝練的劇場氛圍。只是,以「跨界」做為觀看視角時,《婚姻1/2》實是以印度風格作為主角,其他藝術形態僅為添加物,最後所融出的樣貌仍是濃濃的印度身體,而這些也都在劇團本身的既定結構中發展。於是,「跨界」帶給EX-亞洲劇團的,到底是一個已經既定的樣貌,還是有更多開展空間呢?其實,「跨界」是懶惰卻又麻煩的方法,哪些該守在界內?哪些又得溢出界外的?最後所呈現的東西到底該如何權衡?另一方面,回到「小劇場大夢想」的系統裡,「戲曲元素」對於《婚姻1/2》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倘若抽出後,是否仍不改變其樣貌?《婚姻1/2》之後,「跨界」是個方法,但也是個期待被解決的問題。

《婚姻1/2》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07/26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