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歲定目劇的啟示《誰真的愛我?》
11月
14
2011
誰真的愛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8次瀏覽
謝東寧

名聞遐邇,世界最老牌的劇團專屬劇院,創立於一六八零年的「法蘭西戲劇院」,終於在兩廳院的邀請之下,由劇院藝術總監親自帶隊,演出其劇團創始人招牌劇目,莫里哀的《誰真的愛我?》。首演日現場近乎滿座,全場觀眾幾乎零時差地,立即搭上了這個近三百多年前的戲劇故事,並跟隨著場上演員精湛之演技表現,在國家劇院大劇場颳起了一陣罕見的古典戲劇精彩演出風暴,實為難得的劇壇盛事。

《誰真的愛我?》(Le malade imaginaire)原劇法文直譯為「想像的病人」或「奇想病夫」,敘述一個富裕(卻自私)的主人公,老是妄想自己生病,完全聽從蒙古大夫的藥方建議,並深信不疑。一日女兒遇見心動的對象,同日主人公卻將她許配給蒙古大夫的兒子(為了方便自己看病)。幸好女僕足智多謀,巧計揭穿了醫生(醫學)及繼母(爭財產)的計謀,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一個「快樂結局」。

莫里哀當年寫這劇本,是為了宮廷演出,保持了音樂、舞蹈、戲劇兼顧的「喜劇芭蕾」(在喜劇中插入芭蕾演出),其實不完全符合古典戲劇「三一律」講求,時間、地點、情節之一致性。但是手法老練的導演,用恰當的劇本剪裁、儉樸的空間運用及人物肢體節奏之掌握,讓劇情走在合理的寫實情境,成功讓觀眾將焦點聚集在故事中人物的自私、貪婪及欺騙。

這點完全抓住了莫里哀一生的劇作家精神。他出身流浪戲班,後來被路易十四賞識,獲得皇室支持在宮廷中演出,但他仍不改其穿透人性的觀察,與對階級毫不留情的尖銳嘲諷。在他筆下的法國上流社會,人物充滿了虛偽、自私與貪婪,表面上禮儀、語言富麗堂皇,卻掩不住其滑稽可笑的荒唐行為。而觀眾也透過對劇中人物的嘲笑,來抒解現實生活中的不滿。

當然最厲害的是演員之精湛演技,法蘭西戲劇院演員不但基本功深厚,表演方法完全精準自然不刻意。譬如飾演醫生兒子的演員,一出場的立正站好細微姿勢,就已贏得觀眾哄堂大笑,接下來的連珠炮背書台詞及斷句節奏,只能以拍案叫絕來形容。其他各角色也充滿了這種精準的趣味,譬如由藝術總監親自上台扮演的女僕一角,光是在繼母長時間墊完主人枕頭後,她突然一口氣全部拿走這一場景,簡直讓這齣戲成了瘋狂喜劇(farce)。

為了尊重劇本的歷史性,舞台美學的處理上,依循的是古典風格。幽暗注重氛圍的舞台燈光,繩索外露的簡單懸吊、手工布幕系統,寫意的簡單布景,現場中提琴、古鋼琴與人聲合唱的巴洛克音樂,重現了當時劇場的歷史風格。最後全部演員破牆而入的結尾,是一場反諷的加冕/驅魔儀式,為全劇關於「醫學」的可信或不可信?留下了一個既荒唐、又幽默的故事結局。

這齣戲是法蘭西戲劇院的熱門定目劇,十年間在國內外演了近兩千四百場,其將古典作品現代化的努力不但成功,更彰顯了法國珍貴文化財產,戲劇之神莫里哀的價值。反思當台灣政府光用文創產業思維,大力推動只注重票房數據之「定目劇」的同時,法藍西戲劇院的到訪,與其精彩有料的示範演出,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另一條「定目劇」之路。

《誰真的愛我?》

演出|法蘭西戲劇院 (La Comédie Française,法國)
時間|2011/11/1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