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的「新」:「2011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11月
22
2011
新人新視野/小壞物(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6次瀏覽
林乃文

一個以發掘「劇場創作新銳」為目的的製作,不禁令人期待這裡是否發掘某種「新」的意義,或者反應某種新世代的創作趨勢。今年入選的兩部製作《小壞物》和《三十而立》,不約而同均改編自國外知名劇本。兩位導演來自一南一北戲劇學院背景,對西方經典劇本的熟悉是其優勢,不過導演並不安於「忠於劇本」的詮釋,而對戲劇結構、內容做出大幅改變,連劇名也改了,代表不必對原劇作內容負責,而是導演本位的「重新創作」。

《小壞物》改編自希臘悲劇《米蒂亞》(Medea),最突出的改編在於僅以兩名女演員演繹全劇,以及物件的大量使用。歌隊則轉化為後舞台的二人樂隊。這種演繹自然是選擇性的演繹,著重於米蒂亞的心理描繪以及大量的自我鏡像辯證,而非劇情交代得是否完整。

物件設計頗具巧思,大量白布與血跡的意象,凸顯原劇血腥暴力的本質,並帶有一種儀式性的氛圍。我不否認某些意象在一瞬間確實震撼了我:例如被拋進水缸裡的一批白布,像屍體般被打撈出來時,彷彿在米蒂亞殺人如麻的瘋狂旅程中,死者身軀不過一副空空如也的皮囊。但那一塊被叉過來刀過去的帶血牲體,則感覺有點做作。整個劇場彷彿米蒂亞戮殺親弟、情敵、親生孩子的血腥祭台。

儀式性的表演通常需要相當風格化的肢體表演,大量物件的運用,適時轉移了我們對演員動作風格化不足的注意。音樂表現精湛,某些時刻優雅的小提琴淒厲得有如弦管,但手風琴的樂器調性是否適合儀式氛圍,還值得商榷。對這部兩千五百年以前的老劇本,導演確實在形式上貢獻許多嶄新的創意,在內容上則「可愛」得令人有點傻眼:令人不忍卒睹的人性慘劇,變成導演口中的「小壞物」----自利時代一個女人「太愛自己」的結果。

下半場與前一齣戲沉重的儀式氣氛截然不同,顯出另一種輕盈世俗的戲劇風情。《三十而立》宛如家庭通俗劇的場景,而以一種巧妙提示大量留白的舞台設計,與戲劇開場時宛如人台模特兒短劇的表演風格,統一地給出明快有趣的都會調性。這齣戲來自二十世紀末英語劇作家卡瑞兒.邱吉爾(Caryl Churchill)的《心之所欲》( Heart's Desire)。原劇對白看似通俗,卻利用一再打斷與重複,支解家庭的本質,呈現日常對話的無意義。《三十而立》也利用這種重複、剪接的對話形式,但翻轉意義變成新世代普遍的晚熟現象的反映。

對許多以藝術為職志的年輕人來說,「三十難立」已變成普遍性焦慮。整個演出風格相當俏皮詼諧,也有豐富的聯想,但對「三十難立」的省視還停留在表面,翻來轉去始終還是樣板化的家庭關係、樣板化的社會角色、樣板化的夢想挫折。重複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技巧,從重複造成質變方屬上乘,若甚至從不尋常重複到尋常,就會像泡泡糖一樣會越咀嚼越淡口。

如今台灣戲劇教育已成為劇場人才輸出的主流,初出校門的劇場新銳,或許涉世還未深,在展現「嶄新」和「銳意」上傾向形式探掘,而非心靈視野之獨特突出。或許當甄選條件以「畢業幾年」做為新的參考座標時,不免也篩選出某種創作者的同質性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