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待琢磨的初胚《蕭紅──三幕室內歌劇》
11月
12
2014
蕭紅(林敬原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1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過去幾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以及香港藝術節陸續嘗試原創歌劇製作。台灣錢南章《畫魂》、《落葉‧傾城‧張愛玲》(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是德國作曲家佑斯特譜作的40分鐘小型室內歌劇)以及香港陳慶恩的《蕭紅》,故事皆以女性為主角,且《落葉‧傾城‧張愛玲》、《蕭紅》皆以室內歌劇形態創作,降低成本之餘,力求小而美。

《蕭紅》2013年於香港藝術節首演,今年10月31日、11月1日隨「2014香港周」來台演出兩場。《蕭紅》登台,藝術節主辦單位抱有期待,如同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所言,台灣民眾對於文學具有高度興趣,應該更有機會被主題吸引。然而蕭紅這位只活了三十一歲的民國女作家,在普羅大眾心目中,比不上張愛玲以及《畫魂》主人翁潘玉良的知名度,近來雖因許鞍華電影《黃金時代》稍顯提升,但由湯唯主演的電影後勁不強,蕭紅對於一般大眾還是陌生名字。

蕭紅的故事,觀眾是否熟知,雖與歌劇製作成功與否,理當沒有直接關係。但當蕭紅三十一年人生濃縮在七十五分鐘的舞台上時,觀眾能否跟著劇情鋪陳而走進蕭紅的戲劇性人生,這個前提相形變得很重要。

先來談談歌劇與舞台劇形態的差異。歌劇在以音樂為本的情況下,對於故事的陳述,多半抽取精髓,直接命中文本中幾個戲劇性的高點,重點刻畫。至於舞台劇的對話可以絲絲入扣,任何過場可一磨再磨,言語的抽象、劇情的破碎可變成一種風格。兩種藝術類型在此有很大差異。

歌劇《蕭紅》中,明顯可見編劇意珩是以舞台劇的手法進行歌劇的鋪陳。整齣歌劇文字使用趨於抽象,雖然試圖以詩意營造氛圍,但用詞甚為拗口,提高入樂的困難度,導致許多段落,作曲家陳慶恩只好選擇以宣敘調處理。宣敘調使用過多的結果,情感和戲劇性大打折扣。

如果整齣歌劇只以蕭紅生命的某一事件或階段為主軸,觀眾的理解力或許比較容易聚焦。但是,《蕭紅》野心很大,刻畫的是蕭紅的一生,究竟希望觀眾看到怎麼樣的蕭紅?甚至為何要以蕭紅作為創作題材?導演和編劇必需進行交待。然而蕭紅本非觀眾熟悉的人物,編劇給的提示又不多,觀眾欣賞到最後,大都僅留下一些片段印象。

序幕,蕭紅走向生命盡頭;第一幕,她逃脫傳統婚約,愛上報社編輯蕭軍:第二幕,與蕭軍不時發生磨擦,魯迅的出現指引她道路;第三幕,蕭紅懷孕,作家丁玲規勸她去延安,她拒絕而前往香港;尾聲,在香港結束人生。在這種敘述鋪陳下,整劇終了,挑起的是更多的疑惑:蕭紅的文壇地位?她和蕭軍結合的理由?她和魯迅的關係?她的懷孕?她為何選擇香港?香港藝術節為何要挑選此題材,創作這齣歌劇?

《蕭紅》是意珩首次的歌劇創作,也是陳慶恩第一齣歌劇作品。音樂上,由於陳慶恩出身國樂,他在西方室內樂編制中,加入笙、琵琶和二胡等民樂。劇中民樂器明顯的獨奏片段,具畫龍點睛的作用。譬如角色內心的糾結與不安,以琵琶的輪指加強戲劇效果;二胡的綿長琴音,襯托情感的動心起念。

第一幕,蕭紅對抗傳統的媒妁之言準備逃婚,在此陳慶恩讓歌隊唱出樣板色彩極強的農村樂,象徵一種舊時代思想的禁錮。場景一轉,蕭軍出現並與蕭紅一見鍾情,成為拯救她逃脫傳統、迎接新時代的救贖。在此,作曲家巧妙將現代樂的旋律與農村樂進行交疊對位,透過現代樂風唱出自由與新生命。

陳慶恩的音樂,雖然不時有精采鋪陳,但在聲音處理上,似乎可以更大膽。或許因文本已預設框架,歌唱的部分多半為獨唱,缺乏重唱等其他形式變化。譬如蕭紅與蕭軍的磨擦,應可透過重唱的設計,凸顯貌合神離的狀況;蕭紅對魯迅的崇拜之情,以及魯迅對於蕭紅的欣賞,也不妨藉由重唱「隔空」對話。

《蕭紅》的舞台由曾文通擔任設計,台上一池水展現他的高明手法。序幕,由女高音鄺勵齡飾演的蕭紅,雙腳踩入水中,此時的她正邁向人生的盡頭。水在此有許多影射,可象徵她漂泊的人生終結在四面環海的香港。水也可以被解釋成河流──那條位於哈爾濱的呼蘭河,它串連著蕭紅與家鄉的關係,她無論如何掙扎,總是脫離不了自己生命的根源。

香港藝術節當初委創《蕭紅》時,抱持一定的使命,包括提供香港年輕歌手一個練功的舞台和表演的機會,若以香港音樂櫥窗的角度觀察此創作,聲樂家的確維持在一定的表現水準,尤其是飾演蕭紅的鄺勵齡,從聲音、肢體至情感均到位。

平心而論,當前版本的《蕭紅》未達成熟,還屬於初胚,尚待修整細節,才能趨於完善。明年香港藝術節再接再厲,委託陳慶恩譜寫另一齣歌劇《大同》,沿用多位《蕭紅》的歌手。有了《蕭紅》在前,《大同》往前的步伐要如何調整,應該可引以為鑑。

《蕭紅──三幕室內歌劇》

演出|香港藝術節
時間|2014/11/01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
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是,對於音樂組織性與形式本身的實驗創新,其程度在《一剎》中相當不穩定、甚至有一路縮減的趨勢
12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