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拼貼的多媒體遊戲《柯基托斯》
11月
25
2014
柯基托斯(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3次瀏覽
陳美君(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

「多媒體電玩劇場」?作品的宣傳文宣上,出現了這個新興名詞,讓人對此作品充滿了好奇心,會是類似像「VGL」那樣以現場樂團演奏電玩音樂,背後螢幕播放該遊戲的片段?亦或是由真人扮演的電玩人物在台上演出?

節目依照電玩遊戲闖關方式設計,將整個節目設為四項任務三個場景,「任務一:觀眾必須在開演前20分鐘前抵達,先設定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的互動頁面,以便後面遊戲的進行」。但很不幸的,部份的玩家在任務一就卡關(因為現場wifi設定問題),無法順利連結該遊戲……。「任務二:進入場景一,觀眾在欣賞完展覽作品後,錄下自己的願望。」或許因為沒有明確的現場人員指導與協助,實際參與錄製的觀眾並不多。「任務三:當走過場景二的《身體構圖II》互動裝置,觀眾的身影將被錄下,觀眾的影像也會變成作品的一部分」。離開場景一時,其實進入的即是表演主場區,已經有不少觀眾就座等待節目開始,三面環繞的布幕,右、右二幕呈現入場觀眾的即時投影畫面,但不知其立意為何,直到出場後,向工作人員提問才知其互動裝置即為中間主布幕,關於這個須由玩家「主動發現」才能真正參與,並未看見有玩家執行這項任務,實屬可惜。「任務四:《柯基托斯》的正式演出時,觀眾可以將手機拿出來,和全場三百人一起同場競技玩Cytus」對於在任務一就卡關的玩家來說,是有障礙的,即便完成任務一的玩家,問題與任務三一樣,現場未有人即時引導,大部份的玩家,只是靜靜等待演出開始。

玩家在經過任務一、二、三後進入場景三,也就是正式演出,現場由機器修謢員Cytus維修員,著白色超時空服裝與Cytus機器人透過浮空投影技術作一似「啟動」的模式,而後由現場四名樂手:右鍵盤手、左電吉他人,舞台中間則為電子鼓、電子大提琴搭配投影樂手,小提琴、鋼琴作一現場虛與實的互動演出,而左、右布幕陸陸續續投影呈現「天真的小女孩」、「青少年」、「家庭」、「母親」等畫面,試圖與主舞台上正發生的事情,作一輔助說明。而在整個故事進行中,身著黑衣、刻意塗抹黑妝的舞者(已逝者?)不時與機器人相對互動,從一開始模仿式的互動,慢慢接觸彼此,進而一同完成同一動作,猶如在敘說願望的實現。

整場表演,音樂的取材源自於電玩遊戲「Cytus」,由原電玩音樂重新編製,對於該遊戲電玩玩家來說,一定有身歷其境之感,而對於非該電玩玩家而言,則是一個全新的聽覺與視覺感受,然而,主旋律的聲響來自於影像樂手,而不由現場樂手直接演出?與一般演出方式相違背,不知其考量為何?

作品中意圖呈現在跨領域作品中以A+B大於2的創作手法,在「多媒體」、「音樂」、「電玩」、「舞蹈」、「劇場」是否流於拼貼?而文宣中提及「探討當今科技時代的最初人性」透過此作品抽象的虛實表演,實難以感受。我記得有句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意圖處理「科技」與「人性」關聯時,是否應多著重在人性具體表現上。

《柯基托斯》

演出|樂乎乎工作坊
時間|2014/11/22 14:4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多媒體或科技想要進入表演領域時,很常忘記了技術的驚奇只能撐30秒,而能讓觀眾對演出保持關注,卻是建立在人性而非技術上。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富于庭)
11月
25
2014
電玩、多媒體、音樂、舞蹈、劇場作為宣傳字眼,拼湊出今日最火紅同時也最受質疑與挑戰的「跨界」一詞。然而,實則是一場音響效果極差、缺乏劇場整體藝術觀念、演出結構安排呆板、電玩參與遊戲性貧乏、多媒體影像語言俗套、舞蹈如同雞肋般的音樂會演出。(黃鼎云)
11月
25
201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