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鬆了一口氣的光日白夜《不睡覺的Lulu》
12月
29
2014
不睡覺的Lulu(高雄偶戲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0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由來自Angers的法國頑皮鬼劇團(Groupe Démons Et Merveilles)發表於2009年的偶劇《不睡覺的Lulu》,法文的原劇名為《Lulu Nuit Blanche》。Nuit blanche,中文字面直譯為「白夜」,就是失眠的意思。2011年在香港演出時,劇名譯為《精靈寶寶愛夢遊》,將重點放在劇中瑰麗奇幻的想像場景,但實則與劇中精神有點距離,因為小主人翁Lulu在劇中其實是硬撐著不睡覺與無法入眠兼而有之,並非夢遊(somnambulism)。在台灣演出的劇名翻譯,則捨去了原文的詩意,而多了點模擬幼兒的任性,與以父母角度帶著親暱而帶點責備口吻的多重寓意。

家裡有著與主人翁Lulu一般年紀幼兒的台灣家長,大約都是經日本動畫與漫畫的大量洗禮度過成長階段的。被日式動漫風格人物的美型與可愛風格深度影響的家長,一開始對劇中人物Lulu的造型險些有些不能適應,稀疏的頭髮與膨大的小腹,再加上很容易被誤解為鬍渣的滿臉雀斑,家長們大概得再繼續判讀其他的訊息與徵象,如童稚的肢體動作,與手中閱讀的童書,才能不無狐疑地確認這個體型龐大的主角是劇中的主人翁幼童Lulu。但滿場的小觀眾們則是無縫銜接,從Lulu一出場就叫聲笑聲不斷,完全沒有聆賞閱讀的困難。唯一會被小觀眾們注意到的是,舞台上Lulu床上的法式長枕跟他們生活經驗中的枕頭大不相同,而此起彼落地有小孩驚呼:「她的枕頭好像糖果!」

在劇中,Lulu是個不甘心到了就寢時間就乖乖上床閉眼睡覺的小孩。一開始先在房裡東摸西摸,翻著想必被她翻過無數次的童書,但隨著想像力被無限地挑起,彷彿房間裡的所有物件都活了過來,在房間裡翻騰嬉鬧。被子捲到地上,玩偶在床頭與櫥櫃間玩著捉迷藏,就連襪子都躲到床底下去開著狂歡聚會。本劇導演並擔綱演出Lulu人偶的Hélène Taudière在演後的簡短答問中說,這些橋段都是來自童年的記憶,在睡前熄燈的房間裡,一切物件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在小孩子看不清的黑暗中跳躍嬉戲著。

失眠,對許多身處M型社會的台灣成年人而言,絕不是個陌生的課題,我們在生活中因焦慮壓力而無法入眠。但(本劇中)幼兒的失眠,則類似想像力的過度作用而讓大腦過度興奮活躍,對房裡的物件所產生的驚怖想像也僅屬於奇想的層次,而不致於成為一種壓力的病徵。如大部分的兒童劇一樣,這齣偶劇面對的是三至六歲的幼童與陪同他們進場觀看的父母,等於是必須面對兩個不同世代的觀眾群。在場內所有的小觀眾近乎瘋狂地熱烈回應舞台上Lulu逗趣的肢體語言時,台下有為數一半以上的觀眾在試圖確認與閱讀這齣法國偶劇帶給他們的壓力測試;舞台上的Lulu的臥室一定不危險,但對成人觀眾而言,失眠總是指涉著某種壓力來源,也帶著某種生活與精神失序暗示的可能。成年觀眾在看到進入淺寐狀態的Lulu又因為夢見被剪刀等利器追趕而嚇醒,想必心有戚戚焉而又心中五味雜陳地慶幸這不過是兒童劇,總不能出現太限制級的鋪陳。

最後Lulu因為夢見與自己最愛的童書內容相關的星星後,終於想像力昇華帶她進入了深度熟睡,這真是最適合台灣父母的典型療癒式結局。法國平面媒體le Courrier de l’Ouest曾給了這齣偶劇如下的評語,《這齣劇如此奇妙,有趣,且富詩意。劇中無一字台詞,卻又揭露了許許多多…》(“un spectacle magique, drôle et poétique. Un spectale sans parole et pourtant si parlant”)。我們當然同意這齣劇有這樣的架構與內涵,尤其是所有的兒童劇都有一半的觀眾是心事忡忡的成年觀眾時。

《不睡覺的Lulu》

演出|法國頑皮鬼劇團Groupe Démons Et Merveilles
時間|2014/12/21 11: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