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Q&A首部曲、二部曲》
2月
02
2015
Q&A(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4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Q&A首部曲》(2010)之後,蔡柏璋作品、呂柏伸導演的《Q&A二部曲》先於去年十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接著這個月,一、二部曲在城市舞台連演;我是看了二部曲,才回到故事的源頭,重新角色們的追尋。正是「追尋」,成為蔡柏璋作品一個重要而引人的主題:《Re/turn》(2011)裡那能夠開啟時空之門的骨董門把,帶你回返缺憾與選擇的時刻,來到七種結局;譬如《Q&A》字面上的「Questions & Answers」,或藉以引申之「Quest(追尋) & Amnesia(失憶)」。導演呂柏伸說,「打造一場記憶追尋之旅」。

《首部曲》以一場車禍肇始的失憶開始,蔡柏璋飾演的劉憶,一個「重度性上癮患者」,與家人長期衝突疏離,在意外事件後,成為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周遭親人順勢隱瞞他的過去,包括記憶、性向、交友圈,而劉憶陰錯陽差地與肇事者傅嚴歆(李劭婕飾)交往,卻總是被某些聲響、旋律所捕獲糾纏,感到對過往的困惑。以劉憶對記憶的拼湊為主要敘事,《首部曲》著墨許多在家庭關係,及其所旁生出來的副線,尤其父親劉世仁(黃士偉飾)和母親關英蓮(姚坤君飾)對事件欲蓋彌彰的反應,以及彼此之間,心思出軌的男人和一位婚紗公司女強人的仳離婚姻。而延續著尾聲真相不堪的揭穿,劉憶在《二部曲》踏上回到柏林尋找記憶的旅程。

《二部曲》集中於劉憶曾經在柏林與吉他手Stefan(Raphael Käding飾)及經紀人Maggie(趙逸嵐飾)的三角關係,以及傅嚴歆前往倫敦尋找親生祖父嚴和,所帶出一九六0年代祖父母從開封分別流亡香港、台灣、倫敦的離散歷史,這兩個主要敘事線。蔡柏璋劇作擅長編織複雜的關係,跨度於偌大的時空之間,形塑每一角色或顯或隱的故事:劉憶、傅嚴歆、祖父嚴和與《王魁負桂英》名旦蕭伶、嚴和獨生女倫敦嚴記食府的嚴馥嫻、餐館廚師偉仔等。尤其透過這次二部連演,各有聚焦的敘事線索,特別是劉憶何以跟著Stefan來到柏林、嚴馥嫻和傅嚴歆之間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劉憶對傅嚴歆不告而別後來的歉疚,對我而言,更具體了起來。

這齣作品可以「追尋」觀之,可以過程中所遭遇的失憶╱記憶的真實觀之(如文案一句:「我們總是忘記想憶起的事,卻記得想遺忘的記憶。」)或是對於性的抑制、慾望,與愛的疑問。而放在台灣劇場的脈絡,《首部曲》裡藉由一起事件,對於家庭關係帶著諷喻的尖銳刻劃,表象上的貌合神離,令人想起紀蔚然《黑夜白賊》(1996)、《也無風也無雨》(1998)、《好久不見》(2004)的「家庭三部曲」等作品;而《首部曲》、《二部曲》所採用的影集形式,對通俗文化或所謂類型作品的混融,蔡柏璋個人曾有《K24》系列。但對我來說,想特別提到的是其中對於記憶的媒介之物的呈現。

劉憶在失憶之後,持續地將來自周遭所提供的線索,抄記、拼湊在一本筆記本上;他也找到註記有許多人名的手記,並按圖索驥之,後來我們會知道那都是他曾一夜情的陌生男人。到了柏林後,交往過的情人Andrew交給他一個儲存有昔日生活影像的iPad(連演時似刪去這場戲)。他背包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卡式錄音機,以及錄音帶裡扣連的另一段嚴和(朱宏章飾)和蕭伶(徐堰鈴飾)的敘事線:在流亡、分離前夕,嚴和以錄音帶(當時他們口中的洋玩意)錄下蕭伶演唱劇作中具有互文性的《王魁負桂英》。嚴和在晚年阿茲海默症記憶逐漸萎縮,唯一記得便是惦記著的戀人聲音,劉憶在地鐵車箱裡無意間撞壞了他的錄音機,一段對話,像兩種時代對記憶的描寫:「反正這聽久了也是會壞的。買一台新的不就好了嗎?大不了我賠你。」「在我們那個年代,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補。你們這個年代,東西壞了,就想換新的。」(《Q&A二部曲》劇本集,頁43)

筆記本、iPad、錄音機,或是投影在舞台上巨大的《王魁負桂英》影像……,《Q&A》介紹說「全劇透過『聲音』來追憶過去」,但更有意思的,或也是這些承載、儲存感覺記憶之「物」。在存在的追尋,和劇作嘗試展開的史詩格局上,《Q&A》令我想及賴聲川的《如夢之夢》(2000),五號病人或劉憶,前者浪跡的法國與後者的柏林,戰亂的上海、與嚴和置身的1967年香港暴動等。但如果比較兩者記憶之所構成,相對於《如夢之夢》以故事、以「自他交換」帶出前世今生的宿命輪迴,《Q&A》藉由各種形式的書寫儲存的媒介,僅只十年前後,似乎帶出了另一種時代的感覺形式。

當然,這或許只是劇作家和導演在故事的細節刻劃下,所銘記在舞台上的痕跡。卻隱然成為了兩種歧異的時代感受。開啟時空之門的《Re/turn》裡有個骨董門把,《Q&A》裡嚴和緊緊揣在懷裡的錄音機,讓記憶與缺憾,有了具體可見的可能。睹物思人,想念一個人,卻也是Questions/Quest,在物之中,尋索之為一個人。

《Q&A首部曲、二部曲》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5/01/18 14:30、19:30
地點|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