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之辯,或改編之辯《明年,或者明天見》
3月
24
2015
明年,或者明天見(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7次瀏覽
郭堂安(台大戲劇系二年級學生)

《明年,或者明天見》改編自《明年此時》與《備忘錄》,將前者的偷情男主角與後者的陌生女子結合,設定成破碎的父女關係,藉由女兒尋爸爸往事的行動線串接起來,將兩個故事中的男女愛情議題之辯,一景交錯一景呈現出來。《備忘錄》神祕女子的背景恰好給予空間發揮,兩者的議題、場景也雷同,導演拼合串接的呈現手法的確巧妙,讓時空的銜接因為兩劇的切換有所凸顯,同時在詮釋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好比說兩齣戲在同一個空間中的進出場設計。

這次舞台選用的是三面式舞台,一張圓形大床擺在正中央,好一個男女情慾之源頭的象徵,舞台大小道也依循此環形設計,兩對男女同處在這樣迴圈的情慾空間中,親近與疏離的進退反應都在觀眾的注視下放大。

演員方面,陣容堅強的四位演員固然演技不在話下,尤其《明年此時》絕對是演員飆戲的一大好劇本,在篇幅短、又快速切換的片段中呈顯不同年齡所映照出的不同心境,雖不免還是有些橋段可見刻意之鑿痕。

再來必須講這齣劇可惜之處,導演想將兩者的時空拉到同時期的台灣,但光一開始的美國懷舊搖滾樂就讓人匪夷所思了,畢竟《明年此時》這齣劇是緊貼著美國的歷史社經條件下所發展出的劇情,整個劇本的美國味很濃,本齣雖然也添入不少的台灣史實,但是不免有些刻意,文化移植的不完全削弱了觀眾的共鳴,實屬可惜。

再者,這樣將兩齣劇並列的改編風險極大,不少原著的篇幅因為刪減、壓縮,戲劇力量因此削弱,《明年此時》整齣的幕次篇幅就有些失衡,因為文化移植的關係,也淡化了某些場景上的衝突,好比說原著第四景兩人碰面因為越戰喪子造成政治對立的場面,被轉譯成純粹的投票投給誰;原著每一景針對一個主題的探討也被打破,兩個人就像講到什麼聊什麼,整個故事線相對起來生活、瑣碎,結局相對原著黯淡。

這樣改變原著的現象也發生在《備忘錄》中,女子闖入男子家的目的因為遷就兩個故事結合的關係,原著女子似有目的而非無目的的荒謬性消失,改變整齣劇的調性,反而全力往男女與家庭關係著墨,結局也扭轉成通俗的愛情喜劇。

但本齣戲最精采的詮釋也在於此著墨點,當兩齣劇同時擺在一起,兩對男女同時激烈爭吵的那一個橋段,的確讓人震撼,鮮明的勾出整齣劇的主題就是男女愛情關係,在不同的時代下擁有相似與相異的困境。

看完本劇時,不免思考這兩個文本還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如果能在時空設定較前的《明年此時》片段中將《備忘錄》的伏筆埋入,也許兩齣劇在故事性上的結合會更緊密,當然這必須顧慮到導演想不想先破梗。

同為愛情議題卻選用不同文本的相互對照,好比去年的《愛情剖面》,兩個並列文本之間所產生的碰撞與對話,相對單齣劇的鋪敘增色許多,但兩齣劇怎麼在同一戲中扣合與映照,也是難題,考驗導演(與演員)對兩齣戲的掌握程度了。

《明年,或者明天見》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3/1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原作各自本有足夠時間來發展事件和人物關係,如今將就擠放一劇,刪刪減減之下,礙於篇幅,結構層次和內容深度勢必妥協,也減弱了原作內蘊積累的戲劇張力。(吳政翰)
4月
01
2015
謝盈萱收放自如。她一會兒任性、一會兒成熟懂事,一會兒挺著個大肚即將臨盆,連腳址頭都看得出她此時的狀態與想說的話。(郝妮爾)
3月
31
2015
舞台以「床」為中心,而整齣戲就只有「旅館房間」一個場景,說明了對愛情的討論具體/肉體/感官的。編劇透過兩組人物的對照展現了幾種不同的價值觀。(蔡敏秀)
3月
24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