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斷絲連的翻譯劇作重寫與合寫《明年,或者明天見》
4月
01
2015
明年,或者明天見(楊景翔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5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過去十多年來,國內劇場搬演國外現代劇本已蔚為風潮,但處理此類劇本常遇到幾個問題,除了語言翻譯層面的譯文有無精準、台詞是否順口以外,文化轉譯可能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特別針對承載厚重異國文化背景或時下議題的現代劇本。翻譯劇本在未經處理或處理未盡完善的情況下,臺灣演員時常操著美式中文,取著英文名字,充當外國人,活在異國情境。對此,大部份的情況,觀眾在入場前等於和劇團簽下一張無形的共同契約,當戲開演時清楚認知:「我在看一齣翻譯劇本」。

當然,某方面來看,這在劇場裡是成立的,因為劇場本是充滿扮演性的場域,男扮女、少扮老皆時有所見,那麼本國人扮演外國人又有何不可?然而,如此一來,永遠有文化差距,而無法發揮原文本蘊含的最大戲劇效度,特別是寫實為底的劇本;有些時候,為了拉近與在地觀眾的距離,試圖改編,挪移時空,卻依然改變不了人物或情境「外裡外氣」的事實。無論如何,故事仍被搬演著,只不過,若觀眾無法深刻對文化有所體認、對情境產生共鳴、對人物投射情感,即使劇本再好,充其量也只具有引介的功能,隔閡始終存在。

楊景翔演劇團《明年,或者明天見》取材自國外劇作,編導楊景翔以「重寫」而非「重現」的搬演策略(註),巧妙地規避了前述翻譯劇本中常見的窘況或妥協。此劇結合了加拿大劇作家伯納德.史賴德(Bernard Slade)《明年此時》(Same Time, Next Year)及法國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備忘錄》(L’Aide-Memoire)兩戲輪廓,保留大致架構,替換文本脈絡,時空背景挪移至台灣近現代。劇情兩線,交錯串連,一線發生自八零年代,另一線座落於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各有一對陌生男女,分別為過去的吳美麗(謝盈萱飾)和涂建國(莫子儀飾)、現代的Sean(高英軒飾)和Zoe(蔡佾玲飾),兩對皆從互不相識發展到相互依賴。前者作為主軸基底,後者試圖延伸副線對話,兩線場景則定於南部一家汽車旅館「艾爾頓強」。

語言處理上,編導幾乎重新改寫內容,成功切換至台灣語境,台詞對話平實自然,沒有一點拗口的翻譯腔;就文化轉譯而言,劇本主線時間向度橫跨三十年之久,藉由引入不同年代的時下政經背景和文化表徵,如艾爾頓強、成龍武打電影、好小子、夢中人、大家樂、包二奶、總統民選等,淡淡勾勒出全劇多層的時代痕跡。整場下來,親民通俗,兼具時代感。

劇中老派的汽車旅館,位於水源劇場中央,三面觀眾環繞。由於該展演空間縮限,觀演關係十分親近,一方面利於觀眾接收演員能量,進入情境,然另一方面,若處理失焦,很可能曝露表演鑿痕,反而失真。可喜的是,四位演員質素好,默契佳,狀態鬆,互動足,角色各自鮮明,形象截然不同,表現自在、坦率,輕重收放得當,無過度扮演或滿溢情緒,加上導演流暢調度三面式舞台,因此,不論在語言、情境或表演上,這則跨國文本的在地化重寫,不致於違和而導致「水土不服」。

這齣戲不僅是「重寫」,也是「合寫」。透過「合寫」,試圖對照兩代之間的愛情相似與差異,不僅交集兩齣原作的情節要素:事件都發生在單一房間,角色都是一對男女,聚焦兩人關係發展;同時,大致依循原作敘事路徑:一對陌生男女,每年相遇一次,旅館成為各自分享生活、生活影響彼此的場域,而另一對,女莫名闖入男房間,男對女從一開始排斥到最後逐漸依賴,角色位階翻轉,性別權力錯位。然而,兩原作各自本有足夠時間來發展事件和人物關係,如今將就擠放一劇,刪刪減減之下,礙於篇幅,結構層次和內容深度勢必妥協,也減弱了原作內蘊積累的戲劇張力。

就單線來看,以Sean和Zoe副線部分的壓縮最為明顯,兩位演員努力撐起角色,可惜劇本並未提供足夠空間發展,來回角力層次不足,以致男女關係轉折牽強。相較之下,吳美麗和涂建國的主線,因時代感而讓層次稍為豐富,藉由台詞時事引入的時代指涉除了表明時間更迭以外,也影響到個人,特別是吳美麗個性的轉變,十分鮮明,但個人成長卻未深刻影響兩人關係,偶爾有因觀念不同而擦撞出的零星衝突,例如政治理念歧異等,瞬間得到修補,容易顯得只是無傷大雅的拌嘴,未能產生對劇情有決定性的轉折。如此費力堆砌出的時代感,有殼有邊,看似引領觀眾見證回顧台灣三十年歷史痕跡,然主要作為背景示意,錯失將劇情推向更深層次的可能性。更可惜的是,為了扣合兩線,劇情設定副線的Zoe和主線的涂建國是父女關係,女兒來到該旅館探尋父親過往回憶,只不過,整場下來,除了人物關係平行以外,對照空間鮮少,缺乏兩兩交互累疊的情感能量或戲劇張力,即使趨近劇末兩組人物交叉對話頗有電影剪接之效,仍力有未逮,使得如此扣合略顯牽強。

縱觀全劇,兩戲合體,兩線交合,不僅副線弱位,甚或即使副線全然消失,似乎絲毫不影響主線敘事進行。削減此劇張力的癥結,不是語言翻譯的失準,亦非文化轉譯的失當,而乃「合寫」策略的失誤。如能聚焦兩戲其一,應能走深行遠。不過,換個角度檢視,既然定為「重寫」,何須依循原作敘事路徑?若欲拆解原劇已架構完整的路徑,何不直接書寫新作?

註:節目單第21頁,導演自述。

《明年,或者明天見》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3/1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謝盈萱收放自如。她一會兒任性、一會兒成熟懂事,一會兒挺著個大肚即將臨盆,連腳址頭都看得出她此時的狀態與想說的話。(郝妮爾)
3月
31
2015
當兩齣劇同時擺在一起,兩對男女同時激烈爭吵的那一個橋段,的確讓人震撼,鮮明的勾出整齣劇的主題就是男女愛情關係。 (郭堂安)
3月
24
2015
舞台以「床」為中心,而整齣戲就只有「旅館房間」一個場景,說明了對愛情的討論具體/肉體/感官的。編劇透過兩組人物的對照展現了幾種不同的價值觀。(蔡敏秀)
3月
24
2015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