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so、混搭後失去的創意與童年《歡迎光臨餓蘑島》
4月
21
2015
歡迎光臨餓蘑島(O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O劇團改編台灣當前最重要、產量也最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作品《歡迎光臨餓蘑島》,改編幅度甚大,不管是人物、造型與個性設定、情節,都與原著出入甚多,舞台上呈現明顯的Kuso、混搭拼貼風格,可以用來做為批評的依據。

這齣戲開場幾分鐘所見:絢麗的視覺特效,打造出如手機LINE等軟體通訊視窗,然後節奏快速的切換,引領著觀眾走入虛擬的餓蘑島世界。但這齣戲又無意在「餓蘑島」上創造出異想實景,舞台上仍是很空的,多半時候都是由燈光、電腦影像的投射來象徵轉化。

然而這些華麗影像呈現出來,且過度渲染的背後,隱藏著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憂心電子媒體全面進入兒童生活,對童年產生意識質變而發出「童年消逝」的警語,在這齣戲再度被驗證實現。首先來看戲中四位主人翁:小傑、莉莉、蒜頭和珠珠,從編劇賦予的思想、台詞,並不容易判斷他們的年紀,有超齡成熟之嫌;其次,他們的動作、服裝,也都傾向高中、大學生喜愛的動漫Cosplay扮裝,浮華誇張,連帶影響演員表演模式也走向浮誇,如此一來問題就突顯了,這齣戲究竟是想複製動漫角色之外形與靈魂?抑或演繹原作中的小學生?沒有統一調性,好像無關原作的人物,正在玩Cosplay,因此整齣戲看來很錯亂。

再以莉莉為例,她被塑造成有點公主病,時時幻想自己是公主,興致一來就誇張的引吭高唱起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艾莎的主題曲〈Let It Go〉。諸多流行文化元素混搭拼貼在劇中人身上,也許可以立即點中現場觀眾的笑穴,但創作最可貴的創意精神,卻被這些混搭拼貼的元素一一侵蝕殆盡了。

當四位主人翁身上看不見屬於兒童的特質時,誠如大衛.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童年之死》一書的回應,「童年之死」可能是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的一種徵兆,它反映了「理性的夢想」最終破滅之後,即將等待著我們的命運。按大衛.帕金翰的看法,在我們所屬的社會情境中來觀察,無法否認現代兒童處在電子媒體控制下成長,兒童心智未成熟的脆弱被電子媒體滲入,以致摧毀純真,理想中的兒童便不存在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正面看待電子媒體與兒童的關係,兒童「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建構被提出,亦有機會讓兒童發展出運用新媒體科技衍生的創造力,甚至建立自己的社群,積極的實現自我,賦予兒童權力、解放。此超越的正面意識,可惜沒能在這齣戲中看見;相反的,四位主人翁之於手機軟體等先進科技的使用,還帶有炫耀的意味,價值扭曲就不可取了。

四位主人翁來到餓蘑島參加夏令營,遇到白髮爺爺、眼鏡叔叔、短髮姐姐和胖大娘(飾演的王意萱一點都不胖),這四個大人,同樣是Cosplay式的扮裝,同樣性格模糊,只見一再重覆鬼鬼祟祟的舉動,就連他們在島上出現及離開的行為動機目的也含糊帶過。編導陳威宇似乎只把心力焦點放在要去Kuso惡搞一些事,例如胖大娘和眼鏡叔叔,沒有頭緒的把王夢麟〈雨中即景〉、沈雁〈一串心〉等歌曲,結合瓊瑤文藝片般的沙灘奔跑追逐動作,再加進「阿帕契事件」大開玩笑;兩人瞬間又棄飛機,跑到舞台另一邊玩起電影《鐵達尼號》男女主角站在船頭的經典畫面,〈My Heart Will Go On〉的主題曲隨之揚起。又如胖大娘的打鬥,採用兩個男演員將她架起,當兩位男演員身體移動就做兩腳飛踢狀。諸如此類綜藝節目常見的橋段,笑過之後什麼都不是,更奢談什麼美感體驗。前面玩鬧瘋了,硬要再把情緒、節奏調整回來,就處處顯得僵硬刻意了。

兒童劇要輕鬆活潑不是不可以穿插一些Kuso或無厘頭的橋段,但還請創作者留心注意前提是否有在故事敘事下功夫。當故事都說不好,盡玩這些Kuso,只會流於譁寵取寵的形式,徒增外界以為兒童劇就是這般格調的把柄而已。

《歡迎光臨餓蘑島》

演出|O劇團
時間|2015/04/10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