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愛與彌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2月
29
2012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2次瀏覽
黃佳文

舞臺上,一陣竄動、一聲震響,怦然劃下了一道家、國的傷痕,震懾了觀眾,震懾的不是舞臺上搬演的人事物,而是一個人的自白,坦承自己的「血」、「緣」與未了的情懷。這是一個關於J,以及他的家族傷痕累累的故事;撕裂的傷口泛著臺灣與美國的血水,帶點些許腥濃氣味,傷痕劃下的片刻壓迫著繃緊的神經,本該喊痛,但這樣的痛卻事隔多年才娓娓道來:一種難理頭緒的痛,或許傷痕正在癒合,你我感受皆然。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係改編自陳俊志同名原著,經黎煥雄編導,全劇分無父、無家二部。父母為逃避債務與刑責而遠遁美國,留下四個兒女在臺灣且分居在不同的親人家中,在少不經事的小孩眼中,父母的出走喪失了孩子對他們的記憶,父母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明。

演員們各自說著冷淡的獨白、對白,增添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太多的肢體接觸,每個演員詮釋的人物各自獨立,不為誰而存在,卻隨著劇情的推進而往來接觸,逐漸有血有淚,只是缺乏表白愛的勇氣,因為,在這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但長年累月的渴望變失望,猶如母親月娥(王琄飾)年復一年那「明年接你們到美國」的承諾一般,使得這故事中的每個乏愛的人對彼此欠缺認同,遑論和解?

原著寫來刻骨銘心,絲毫不矯揉扭捏,是一部流轉/亡於家/國的家族書寫鉅作,編導擷取片段、改編敘事相當合宜,在原著作者陳俊志書寫中避而少談的空白或問號處,做了虛構但合情合理的處理,有告白、有告解,也有告慰的意義。全劇敘事手法為界分順敘、倒敘、補敘、插敘的故事內容,刻意透過房屋、影像底片之道具布景及貌似無關者的演員,將故事分割呈現,觀眾得以在有些紊亂的故事中拼湊出自己能理解的輪廓與具體內涵。

特別的是,全劇場面調度通過舞臺上眾多「分身」的串連、接話更耐人尋味,仿若他們即是代言者、發聲者,或者復古一點的說法,他們是這個故事的說書人,通過他們的話讓整個故事再現(但觀點各自獨立未必齊一)。編導選擇將「說故事」的權力釋放給臺上的演員,他們代表著這家族中的某一個人,某一種聲音(看法),眾聲喧嘩時,故事必然會有歧異,但也會聚歛,可想而知,導演企圖在一開始的喧聲中迅速入戲,讓各自表述的演員話題凝聚到J的父母身上,殘忍的是,別人家的婚變總是親戚八卦的重頭戲,戲,就是這麼開始了。

或許我們疑惑為何導演讓演員們疏離而漫不經心的唸白,甚至有些話襲自原著而少有修改,文學性頗強的臺詞讓演員不容易處理。但試想,以浮誇的方式來表情達意或許會讓人物顯得傳神,可偏偏缺乏了沉溺人世而難以言喻的情緒──悶,這疏離的一家人充滿著厭世而獨立的生存意義,過於浮躁的演技反而使這故事裡的人物變得不傳神了,寧可收斂些也不要讓人物情感大肆鳴放,偏離那縷戲魂的精魄。

相對地,除了主要演員外的那些過客,則能使肢體展現顯得既掙扎又寬放,在緊迫的氣氛中傳達他們沉抑的情感,尤其在劇中〈如同愛一樣的〉、〈逃亡情歌〉兩段歌舞中,樂聲傳來調劑了場面氣氛,也預示著故事的起伏與轉折。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J公開坦承他同性戀的性向,導演並不刻意強調同性戀的情慾,而以「情遇」簡單地明快地交代J與老羅的相遇相惜及相怨,以一陣拳打腳踢呈現狂暴的愛,比起赤裸撫觸的慾力催情,更顯得同性愛戀的難以自拔。或許導演意圖告訴我們情慾並不代表「愛」進入完成式,而是生活偶一為之的調劑、滋潤,在劇中便不刻意著重。這個故事中的家人已經滿布衝突,又怎忍心在舞臺上播種情慾衝突來製造高潮呢。J是愛老羅的,但老羅呢?劇中揭示了人是「因需要而愛」還是「因愛而需要」這兩個可能,同樣地,這樣的窘況也發生在他的家中,他(們)對父/母的態度是出於需要還是愛呢?無疑地,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劇作。

整體舞臺技術/美術設計而言,燈光、音樂、音效並未有顯著的加分效果,服裝設計林恆正回歸故事的純樸真實,而如實地呈現符合時代背景的服裝,不多裝飾,唯一較突出的服裝應是萬芳身著的飄逸白衣,仿若留戀人世的幽魂。

舞臺設計呈現出鐵灰的冷感,兩旁的階梯可攀沿而上,可扶持而下,配合演員沉悶或呆板口語對話的上下,顯得冰冷而疏離,甚至不切實際;而那一座「畸形」的家屋浮動無根,時近時遠,並不單是為了配合場面調度需要,也凸顯了「家」離故事人物是如此地遙遠不定,而這個家中一片慘白,未施點綴更顯冷清,連家中擺放的老舊收音機或電視機,也不能驅走寂靜。演員的走位也少有交集,偶爾近距離接觸隨即又別過頭去,眼神散漫的凝視前方,緩緩說出給「後面的人」聽。但讓人難解的是,舞臺後方滿布菅芒花的意義何在?若要表示與新店祖屋、與八○年代開發中的臺北,抑或是人心中的荒蕪,皆未能突顯其氛圍,反倒讓人覺得多此裝飾。

人力飛行劇團展現了《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這一家國離異的故事,或許我們為此感同傷悲,慨歎這是一個需要多大勇氣才能呈現的作品,內涵雋永的原著故事,鋪綴了一個發聲管道在劇場上,在紛擾的人世中,唯有認同,才能和解、示愛。期待,人力飛行劇團下一回航行滿載著觀眾的愛與祝福。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2/02/2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詩意的拼貼劇場美學襯托出這些在社會體制外遊蕩無家的身體:藥物成癮的身體、同性戀的身體、異鄉勞工的身體、逃逸婚姻的身體、犯法的身體、亂倫的身體。這些痛苦不堪幾乎失神的身體在舞台上游走逃竄,藉由複調多音的敘事提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什麼是正常? (鄭芳婷)
12月
18
2012
七零年代台灣距今未遠,這段家族史事,幸未陷入對時代的過度詮釋,或個人崇拜和情感耽溺,誠懇中自然浮顯家人之間情感的羈束,命運的綿密相扣,剪不斷理還亂,最後拉出寬恕的心靈幅員。令人感到天地悠悠,人生如寄,唯有愛是生命的顯影劑,照出人活過的痕跡。(林乃文)
2月
29
201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