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解釋權的兒童劇場《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
7月
13
2015
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再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6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看兒童劇場經常的困擾是,台上又講又唱,滔滔不絕;台下小孩也跟著指指點點,同時大聲回應;而一旁的父母則不時心懷歉疚地喝令小孩:「噓!小聲點!」

在台北兒童藝術節演出的《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卻是一次完全不同的經驗。整個演出的主角是物件,沒有小孩,甚至也沒有大人──有演員/操偶人,但就沒有人物。

觀眾席成L型,圍觀一個凌亂地堆放著玩具和家具的房間。一開始,發條玩具在黑暗中自行移動:恐龍、機器人、動物玩偶、挖土機、小汽車,還有西洋棋盤上的棋子,有的發光、有的出聲。接下來,一個黑色垃圾袋滾進來,吞噬了帳篷、桌椅、所有玩具,越滾越大,最後吐出兩個奇形怪狀的多角黑鬼,兩個黑鬼又跟另一個綠色垃圾袋作戰。黑鬼們隨手取用燈罩、椅子等等物件作為衣飾或武器,再三改變造型和彼此互動的方式。其間,有吊掛的衣服飛行,有螢光燈亮起造成的黑光劇場,旋轉彩燈球造成的光點,也有頂著頭燈的模型火車巡行,讓所經物件在整個空間造成巨大的移動剪影效果(這部分類似日本藝術家桑久保亮太Ryota Kuwakubo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點‧ 線‧ 面—十番目之感傷〉)。

類似《玩具總動員》,構想從主人不在、玩具作亂的前提出發,卻有了全然不同的向度──《玩具總動員》以角色之間的互動為主,講的還是擬人化的人際關係;《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幾乎放棄敘事,運用偶戲、物件劇場、光影戲、黑光劇場、默劇、舞蹈等不同手法,讓物件的聯結、重組、互相作用,形成不斷變化的造型和動態,開發純粹的視覺感官經驗。

由於空間和物件緊扣日常生活,遂激起小觀眾隨機反應、甚至賦予解釋。既然台上無言,大人也無須壓抑小孩的聲音,觀眾席間詮釋此起彼落,互相呼應,有如社會集體構成的辯士劇場:「那個棋子在動!」「牆上也有東西在動!」「我知道,那個帳篷裡有人啦!」「它把所有東西吃掉了!」「是垃圾鬼啦!」「那裡有線在拉!」「看窗戶後面!」「呵呵呵!」「啊!」「有人下來了!」

國內兒童劇場綜藝化傾向嚴重,故事編排更難以避免說教,少見無語言、非敘事的作品。《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的時空前提明確──一個孩子的房間,足以激起兒童好奇心,當黑暗之門開啟後,卻讓想像力馳騁,可以自由詮釋。不待演員走進觀眾席、或和觀眾機智問答、或讓觀眾傳遞物件,互動參與自然發生。而隨著觀眾之不同,不同場次的觀眾也會共同經歷各自的詮釋之旅。不知這是否創作者所預設,但我第一次感覺到,和一群不同年齡層的小孩一起看戲,是多麼開心的經驗。所有人全神投入,大人喜孜孜地觀察孩子反應、和孩子對話,他們和表演者共同創造了這個演出。

創作統籌曾彥婷(河童)是再拒劇團的主力之一,先前在超親密小戲節及madL替代空間都嘗試過「無人物」的純物件劇場。但在實驗性、跨領域的小劇場脈絡下,觀眾過於嚴肅,那種冷調的幽默與詩意,往往令氣氛緊張而不知所措。反倒是在邁出兒童劇場的初步嘗試時,獲得兒童觀眾的熱烈回應,產生了出其不意的激盪。《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的出現,或許可以提供更多志在開拓藝術領域的前衛工作者一個示範────既然著眼在劇場的未來性,最理想的觀眾可能正是下一代。更何況,國內兒童劇場的主流美學,也亟待革新。

《深夜裡我們正要醒來》

演出|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時間|2015/07/05 19:0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