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焙熱烘,點到為止《小劇場‧新視野創作工作坊戶外演出》
9月
11
2015
小劇場新視野創作工作坊(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4次瀏覽
邱書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本演出由嘉義的在地劇團阮劇團發起,號召南臺灣對戲劇抱有熱情的大專院校學生齊聚一堂,自為期八日的集體生活中參與工作坊【1】並合力創作。課程導演陳仕瑛以「動物」為題、輔以表演藝術中心閩南式建築的「戶外空間」作為發展要件,由學生們分組建構約莫一個半小時的三齣短劇,依演出次序分別為《Cat’s Way》、《醜態》與《盲水》。

《Cat’s Way》以涼亭劇場【2】的紅磚台階為景,觀者坐於台階上,以平視或微仰的視角觀之。如題,創作者以「貓」為主體,透過臉部彩妝與肢體線條展示其特徵。除了首尾以群體狀態作前後呼應外,中段分述則藉由霸道、富有、風騷等性格化的黑衣貓分別擔任核心角色,作為人性的暗喻;唯獨身著白色上衣的貓貫穿全場卻不諳世道,最終自表演區走向觀眾席後方翩然而去,頗具時不我與、獨善其身的形象。

《醜態》以名為「奇間異獸旅行團」的馬戲團演出作主脈。戲始,一名裝扮典型的男性紅鼻子小丑拖著行李箱自圓形拱門而出,自草地間的棧道上攤開家當並將零食交付予觀眾後,動物秀便拉開序幕。每種動物個別有所屬控制器,分別是:貓咪/鈴鼓、公雞/黑布、蛇/音樂與鏤空的球狀體,馴獸展現之餘,小丑亦邀請觀眾以零食的誘惑逗玩動物;然而,在前段歡愉的氛圍中,看似順服的獸類在背景音樂的變調下「擬人化」,吐露悲憤心聲之餘,更圍著小丑大聲怒罵,彷彿是場「動物復仇記」。反動結束後歸於寧靜,小丑在現場的蟲鳴鳥語中如夢初醒,慌亂地收拾行李倉皇自拱門後消失。

《盲水》讓觀者隨意乘坐在正六角形的湖邊涼亭,農場主人以口白介紹讓豢養家畜:豬、牛、母雞、小松鼠、馬、猴子、狗依序登台亮相,亮相完畢,主人欲使動物們快速成長,搬了一桶桶裝水倒置於場上。起初,動物們都在爭相搶奪,唯獨豬默默在旁,但豬喝到水後卻開始傻笑、肢體亦產生癲癇狀態,嚷著:「水有毒」,其餘動物們耳聞後開始驚恐,遂釀為群症,令人不禁懷疑桶裝水的根源,此時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旋律中,浮現出碧娜.鮑許(Pina Buasch)在同名舞作中女子獻身的場景,連帶憶起2014年台灣食安風暴下的諸多受害者。後段,豬開始以肢體示意向觀眾潑水,彷彿是要觀眾也染病。而原先最健康的猴子卻成為首位犧牲者,主人發現此狀不但沒有追根究柢,還將動物們瘦弱的結果視為賠錢貨,強烈地反諷人類即為始作俑者仍毫無自知。最末,動物們於驚詫害怕中由梁柱的角落轉入中性姿態,逐步走向觀眾席坐下,凝視著遙遠的彼方。

作為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的演出之一,演出避開學術上「環境劇場」的稱許,以「創作工作坊戶外演出」定調。姑且不論戶外劇場與環境劇場的干係,就戲劇演出而論,創作者如何使用既有空間包覆戲劇元素實為本次演出的焦點。誠如上述,三組創作者著實在其所選擇的空間中展演;然,平鋪直敘地使用反倒讓空間淪於「佈景」,無法將象徵符號納入,亦即缺乏情節與空間交錯而成的「互文性」,例如《Cat’s》的台階可以是貓群中階級別次的隱喻,強化動物在地盤/地位的爭奪,顯露社會階層中尊卑的差異;《盲》於劇終雖取觀眾席形體所構成的「面向」作為多元觀點的比喻,卻僅止於整體建築(涼亭)中單一元素(六角狀)的意涵,在非六角狀的空間結構下,情境也能成立。其次,是創作者如何將「觀者」置於演出當中,頭兩齣戲以鏡框式配置舞台與觀眾席,後一齣則以環形方式嵌入,然則,替觀眾安排座位的貼心之舉卻大幅地削弱表演者與觀者因「空間/距離變化」所產生化學作用的可能性。可喜的是,相較於劇院空間各種機具、媒材的介入,戶外創作的獨到之處莫過於五官在「自然環境」中的感受,《醜》中的蟲鳴鳥語劃破小丑慘叫後的寧靜,使戲自虛擬跳接於現實;又或《Cat’s》貓群在背光映照下散發出十足的朦朧與神秘感,以上二例在特意/無意的選定中,皆使人工化的劇場幻覺相形失色,為戲增添幾分驚喜。

綜觀而論,除了上述空間的探究外,語言與音樂作為敘事工具易陷於媒體播報的泥沼,使探討議題及故事性在「過度施力」下產生氣虛的窘境。不過,劇場作為時代的縮影,創作者巧妙地運用動物影射當今社會現狀,且於 24小時【3】結合所學、誕下結晶,實屬不易,若有更充裕的時間,作品未嘗不能更加縝密完善。

註釋

1、工作坊客座講師分別為馬照琪與蔡心彤。

2、嘉義縣立表演藝術中心空間導覽http://pac.cyhg.gov.tw/content/index.asp?Parser=1,5,25

3、依觀眾引導員所述,為期八天的工作坊當中,每日約有三小時供創作者發展演出。

《小劇場‧新視野創作工作坊戶外演出》

演出|阮劇團「小劇場‧新視野」創作工作坊
時間|2015/09/03 15:30
地點|嘉義縣立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