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儀式的觀,照亮心中的無《花神祭》
9月
28
2015
花神祭(張震洲 攝,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8次瀏覽
余俐穎(社會人士)

這是我第一次觀賞無垢舞蹈劇場的演出,震撼程度超脫文字所能承載的定義,但仍因留戀於被觸及到內心中更深、更靜、更遠的靈之所在的那一刻,而私心想寫些什麼來留住對整部作品的感動。然寫到一半時又很掙扎,因為深知自己對於空無的體認仍非常拙劣,又如同觀《花神祭》得到的體悟:無論用多少字、多華美的詞藻,都無法留住那絕美的花神/當下。

劇場源自於古老的宗教儀式,又無垢舞蹈劇場本就為儀式劇場,《花》直截了當地設計在舞臺前緣放置一盞盞紅色的蠟燭,讓觀眾踏進劇場的同時也走進了心中的道場。這些搖曳著的燭光無聲卻炙熱地迎接四面湧入的各色眾生,彷彿自然中綿延的生命接納萬物的聲之躁動。直到一位象徵問法的舞者靜緩而莊重地敲擊銅鑼,平息眾聲之碎動,演出正式開始──鑼聲揭開的不僅是儀式,更是眾生對天、對神、對自然的提問:「何謂空?何謂色?何能離苦?何能得樂?」

祭典以〈春芽〉揭開序幕,象徵生命之聲的擊鼓者,與手捧生命之火的舞者緩緩劃過舞臺,應允了舞台上代表種子的燭光,隨之甦醒抽芽,也同時點亮觀眾心中的無名,讓自然朝「觀照」的眼睛走來。接在此一序幕之後的,是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雙人舞蹈:青白的燈光在前舞臺畫出一條通道,兩位全身靜白、唯雙頰緋紅的舞者自左右緩緩步出,低垂的視線及緩慢的步履將兩磁場間的張力醞釀至極。不同於大眾執著於相遇時的纏綿,此處的情感皆著墨於相遇的前與後,交會時的繾綣反被留做點睛之用,營造出生命綻放如擊石火般的短暫而永恆之美。

相較於〈春芽〉的羞澀與含蓄,〈夏影〉之生命力則狂放地登場,敲打竹竿的舞者雖舊不疾不徐,但嘶吼聲伴隨著鼓動的節奏,一次一次加重的力道,將整個場域的慾望熬煮至濃稠而熱烈,在達到沸點後迸發卻又倏地被吸乾搾盡,徒留一縷縷不甘的呻吟;在後方幽暗處等待著的秋,這時緩緩步出,承接住殆盡的夏,是為〈秋折〉之始。在低吟唱頌中,秋緩緩空出自我,成為包容萬物的靜謐搖籃,所有對生之執著皆在此時戛然落下,冬的步伐也悄然而至。

〈冬枯〉由後舞臺的樂隊開場,以琵琶彈奏呼應紛飛的雪片,雕琢出立體而細緻的雪景。觀眾的意識被冬日蕭瑟的氛圍環繞,靈魂不覺感到寒冷而開始瑟縮。舞者隨著悠悠的洞簫聲揮舞竹竿,試圖在狂暴的大雪中以生命最末的餘力,劃開逐漸凍結的出口,但最終仍筋疲力竭,落地歸根。正當以為一切將邁向結束之際,象徵生命之火的舞者與擊鼓者卻再次自右舞臺緩緩步出,整個儀式從終轉為始。

〈跋〉以紅色的光與心經唱誦聲包裹住被雪白覆蓋的舞臺,四方春芽莊嚴而平靜地走向歸根的冬,彷彿一切仍在初始之時;輪迴的意象被點亮,一開始問法的答案全裝載在這一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照輪迴,了悟無有,即無苦樂,

揭諦揭諦──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彼岸去呀!

波羅僧揭諦──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薩婆訶──邁向生命的圓滿!完成生命的覺醒!

當舞者們手捧蠟燭,靜緩而虔誠的謝幕時,我才驀然明瞭,這是他們以一盞盞自己的心燈點亮儀式、照亮觀者心中的無明。而對自然的謙卑與崇敬之情,也在藝術總監林麗珍安排的獻花,供養在舞臺的燭光前達到飽和點。幕降下的一瞬,宛若親手將壇城沙畫推散,舞者及觀眾猶如各色的沙粒紛紛離去。一直靜坐於舞台左側的問法者(又或為舍利子?)才緩緩起身,手捧心燈隨著離去,更彰顯出方才問的法、得的法皆如夢幻泡影,一切終將回歸當下。

《花神祭》淺藉四季更迭之演繹,深入生命真理,將智者觀境而轉心的意境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方便法門,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作品;以「色」來說,整體無論在舞臺、燈光、妝容、服裝及音樂編制,皆以極簡且直白的語法道出自然之真與美,將超脫與追求適切地合而為一;以「空」來說,整個演出已超越「觀賞」的意義:如繁花以己獻祭,無垢舞蹈劇場以自身映照自然,在短短的兩小時中,觀眾得以「觀」境中之「眾」,讓「花神」走進心中,完成生命的覺醒。

《花神祭》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5/09/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夏影〉、〈冬枯〉兩支以男舞者為主力,又要表露陽剛暴烈,與母性柔情的〈秋折〉形成強烈對比。此時便需要達到「舞者即巫者」的氣場,把人本身的靈魂交換出來,去投向內在的極致,在身體的氣色之間,凝聚了一股力量。(葉根泉)
9月
22
2015
「沉緩」用於形容這個舞作並不合適。猜想林麗珍老師並非「選擇『慢』」,而是「放棄『速度』」。因為「放棄『速度』」也就去除了具侵略性與競爭態度的行動,使得所有的角色都極具靈性。(王昱程)
9月
21
2015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