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空間:用身體聆聽光影、物件與聲響《凱吉一歲》
11月
12
2015
凱吉一歲(陳藝堂 攝,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9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觀賞表演藝術時,我們專注的對象通常都在表演者身上,如聆聽音樂家演奏的音樂會、觀賞舞蹈家的演出或是看一齣戲,《凱吉一歲》不只擁有以上三種形式的組合,還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參與體驗,使我們的目光從表演者身上移開,變成聆聽、觀看空間中的物件本身,場域中的各種物件,巧妙地翻轉成為了演出的主角。動見体劇團長期專注於跨領域的實驗與對話,藝術總監符宏征「以『動作、觀照、實驗』作為身體性劇場美學的創作基地」[1],因此在《凱吉一歲》中,我們看到了三種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聲音裝置、肢體舞蹈與擊樂演奏)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並以「音樂」作為彼此間的串連,而這個音樂,又和一般大眾認知的音樂不同,它展現為一種聲音藝術(Sound Art),它不只有表演者身體的介入,同時更強調使物件發出聲音的一切可能。

觀眾在演出開始前就被告知可以在演出時隨意走動,今晚在台南321巷藝術聚落,日式宿舍群中一處老宅庭院,觀眾隨意的入座在空間中,原本些許躁動或人群聚集的細微吵雜狀態,隨著燈光暗下開始進入表演情境,觀眾的雙眼開始捕捉空間中的動靜,先是舞者董怡芬在遠處斜坡上套上了一件白色外套,外套背後縫上了線,線連結到了場域的上空、再延伸到一被改造過的鋼琴。舞者一動,同時牽動著琴槌敲擊琴弦,身(聲)響開始發聲,一段透過肢體敲擊譜曲的自由即興後,舞者緩緩退下外套,或說是外套正自發的遠離舞者身體,衣服彷彿有生命般被線絲拉到空間上方,接著舞者開始和擊樂家王小尹共同演出,舞者游移在空間中啟動散佈的聲音裝置,並邀請在旁的觀眾敲擊身旁的樂器,突然之間,觀眾不再只是處於單純觀看的位置,而開始融入了演出之中。這樣帶入觀眾的方式,完全無法事先預期,因而在屋內舞者和燈泡互動的段落中,現場的一位青年人與一位孩童即興參與了一段演出,並和在旁的聲音裝置設計與演出者王仲堃開始產生一種相互擊球般的回應,一個是發光且如機械般運動的聲音裝置(藝術家);一個用燈泡的開關來產生光影與聲響(觀眾),所有在場的觀眾直接或間接的共同參與其中,所有生活上的日常元件如燈光、燈泡、水、氣壓聲一躍成為夜晚的主角,彷彿我們從未真正認識、看見、想像這些日常物件。

場地空間更是一個絕妙的置換,在黑夜中無法看清楚究竟這個木造舞台裝置藏匿了什麼,每個觀眾只能佔據舞台其中一個位置,觀眾的身體對空間的敏感性因而展開,尤其在短暫的幾個表演空間轉換或聲音效果較為輕柔之時,身體的皮膚與視覺的眼睛感受到了老宅的空氣、身旁觀眾的存在、移動的姿態、火車經過時的身(聲)影、飛機劃過樹蔭上的天空、咳嗽聲、呼吸聲、甚至是遠處建築物的光或是來自觀眾偶然滑開手機的螢幕光源,都成了演出的一部分。動見体劇團的《凱吉一歲》的確完成了一場精彩的藝術跨界演出,不只是當晚三位即興表演互動的藝術家樂在其中,觀眾尤其清楚地看見舞者董怡芬肢體全然投入演出中,並散發孩童般的喜悅神情,真真切切地回傳到了觀眾身上。當晚的演出者其實還包括音樂設計林桂如、燈光設計黃申全、舞台空間設計廖音喬與服裝設計李育昇,透過導演符宏征的策劃,在某一程度上觀眾看見(聽見)了參與表演製作的所有物件細節,表演的有機性與偶然性亦無法複製與重複。

觀眾和藝術可以如此靠近;藝術與生活可以如此靠近。《凱吉一歲》噪音(動)成曲,現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衛音樂所指涉的核心精神在此用一種重新創作的跨界形式再次演繹,聲音藝術的可能性或是任何偶然或機遇的聲音透過演出再現。我身旁帶女兒來看表演的父親,在表演結束後突然頓悟的說:「今天聽到的音樂,就是爸爸家裡以前買的很多的那些的音樂,看完今天的表演,我能明白它們是什麼了。」《凱吉一歲》帶領觀眾重返了三層意義上的空間:重返約翰.凱吉的《4分33秒》(1952)現場、重返日常生活的真實現場、亦是重返聲音音樂自己的現場。

註釋

1、引用自本次表演文宣手冊。

《凱吉一歲》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5/11/07 20: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三二一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的演出雖然以音樂主導,但卻由三位表演者共同「發聲」,相互配合、呼應、對話、聆聽,因著三人的細緻感受,牽動了所有物件的音曲聲響,進而讓觀眾因於整體空間的在場,不斷地興起不同的情緒感受。(李旻原)
1月
06
201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