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藝術家時代來臨的狂想《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12月
01
2015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3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10月30日到11月21日三個周末晚,一群表演者及觀眾,跟著大台北地區三條垃圾車路線,沿街與群眾互動;還有一台小巴隨清潔隊員出勤,終站與遊行隊伍會合。原型樂團策劃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把握民眾丟垃圾的片刻」出擊,自我定位為包含「行為、戲劇、裝置、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行動公共藝術計畫」【1】。計畫「空前」的創意蓋無疑義,然其性質到底是「行動藝術」,還是有藝術工作者參與的「公共行動」?值得玩味。

比起關心京都議定書、跟著綠色和平組織去「守護北極」、拒用「全氟化合物」(PFCs)、抗議工廠排污、參加護樹聯盟、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保護一塊荒野、復育一座森林等等,每日例行的倒垃圾行動,很可能是多數都市人與地球環境「動畫」的真實時刻;也就是遵守分類原則,加上垃圾袋收費的誘因,自行讓垃圾減量。至於「便利」、「便宜」的現代生活方式,是否促進城市不斷「生產」巨量垃圾?人為垃圾是否可能為自然土地消化吸收?分類及處理方式有沒有值得檢討之處?以至於清潔員的行車安全與勞動問題……;都市的垃圾就像冰山一角,可以延連極其寬廣的問題意識,進而思考人們的生活結構。

但《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只是一個同樂會式的踩街活動。活動第一晚我搭乘垃圾小巴,從清潔員的觀點,確實看到不同於市民的垃圾車觀點。不像台北市垃圾車定點停靠,新北市垃圾車幾乎貼著民宅,邊走邊收,增加不少行車險況及零距離「親密感」。接著乘客下車,隨垃圾車步行一段,垃圾車旁的表演隊伍中有業餘小丑、回收物扮裝者、二手物創意傀儡、簡單裝飾的單車客等,吹打蹦跳如一場歡樂遊行。只見提著垃圾出門的居民睜大眼睛,半疑惑地看著這熱鬧滾滾的隊伍;也有居民在里長的解釋下,若有所悟地說:「這就是文化喔?!」;當然還有親切的隨隊工作人員沿途向民眾宣傳活動正在發生,歡迎參加。

遊行隊伍裡混著一個演員,扛著計算垃圾袋數的大翻板,隨行走里程,數字不停攀升,頗似台灣選舉期間,候選人跟著垃圾車一起拜票,心中計算握到的手越多越好。果不其然,二、三十人左右的遊行隊伍最後在較為寬敞的垃圾收集點停下,熱舞跟著綜藝秀,由模仿豬哥亮風格的主持人,像選舉開票,在緊張期待的氣氛下,開出今天收到的垃圾袋數。這個計袋秀將本是人人從家中排除、丟棄、不歡迎的垃圾,變成多多益善的好物似的,在某層面上,確實翻轉了垃圾的「污化」形象。然而,我們無法說這是製作團隊在鼓勵市民們多多「製造」垃圾;又或只是益發加強人們「髒的丟出去,家裡越乾淨」的自潔意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整個充滿善意、有禮貌的行動,將包括垃圾、垃圾車、清潔隊員、倒垃圾的市民的事事物物,都撒上一層可親、可趣的糖粉。在魔幻糖粉的催眠下,彷彿出門倒垃圾也可以一種「藝術」行動,彷彿跟著垃圾車遊行的一夥人理所當然地在「搞藝術」;而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天國,忽焉將至。

一個後現代哲學家曾批判人工智能的思維下,藝術將不再是創作,而是反應,一條反射神經式的工作。【2】這個預言好像在此應驗了:藝術創作者與普通市民,宛如站在同一個社會文明的反射端上,使用同一條神經的反應機器。因而我們很自然看見:歡樂嘉年華不假思索挪用最常見的小丑形象,綜藝主持人不假思索地挪用了豬哥亮的形象;其中沒有穿越,沒有轉化,沒有反思;藝術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語彙,也失去對技藝的堅持;而宛如對社會現象不假思索的一種素直反應。

與其說這是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探見藝術的機會,不如說是藝術工作者/志工探索生活的一場行動。在追求同頻的共振中,反倒映出一種枯燥寂寥、渴望放鬆歡鬧的集體心靈——例如,在每日例行的垃圾時光,被親切可掬地提醒:要快樂地倒垃圾喔。

註釋

1、 見原型樂團網頁說明,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gt_about.html

2、 有興趣可參閱這篇報導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5157&Pid=2&Version=978&Cid=521&Charset=big5_hkscs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演出|原型樂團
時間|2015/10/30 19:30
地點|新北市三重區三和國中至五常公園一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