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栽種的舊敘事《2015栽種關係》
12月
10
2015
2015栽種關係(劉人豪 攝,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6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製作演出的《2015栽種關係》是個多重調整後的再生作品,這是自2012年創作《關係》以來的延伸版之一。近三年來,《關係》不斷的翻修、重建,雖然都以熟悉的擺設(沙發、雙人床、書櫃、衣櫥等各式白色傢俱)開場,也都圍繞在一對男女的關係上發展,但每一次的精修後,都以不同的面貌示眾,呈現每一段「關係」的複雜多變,也似乎暗喻即使和同一個人的同一段關係,都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危機與轉機。

這回的關係是從一段栽種的影片拉開序幕,然後再由三小白(三位白衣女子)以流瀉圓潤如露珠滾動般的精巧動作,滑過每個眼前的家具以開展另一段引言。一身黑衣的女子(王彥蘅)沉穩持重的進場,不疾不徐的執行她翻土、播種、澆水的職務。她將黑土撒在床上的那一刻,似乎預言即將在床上建立起的一段關係。

場中,搶眼的白花紅心蝴蝶蘭,在一片白的家具中顯得格外醒目。高雅的蝴蝶蘭輝映舞者的衣著,三小白(汪秀珊、張菀真、甘翰馨)的全身白衣白褲、紅衣女子(徐寳璇)的豔紅洋裝和紅衣白褲的男子(黃偉綸),儼然像放大、散落的蝴蝶蘭花瓣與花蕊。

在任一段落中,蝴蝶蘭的靜謐之姿,總是吸引著目光的焦距,即使在黑衣女子把蘭花拿進衣櫥,關上門板後,仍使人難忘它的存在。短暫的隱身之後,當門板打開,再度現身的蝴蝶蘭,更顯得吸睛。

王彥蘅飾演的黑衣女子可算是個奇特的安排,她看來不慍不火,沒有舞動的姿勢或跳躍的動作來標示她的舞者身分。她像個路人一般,有時提著一桶沙土,倒在床上將土撥開;有時拿著小水桶,澆灌她栽種的植物;有時則只是安靜地將蘭花移位,她所做的都是一些看似無關舞蹈的日常生活動作。但是在我看來,她不像是普通的路人,倒像是武俠小說中深藏不露的高人,默默而慎重的牽引著整個關係的延續與中斷。

黑衣女子和蝴蝶蘭一樣安靜,卻也一樣的引人注目,這兩個少動與不動的人與物,在這場舞蹈中,和其他舞者成為強烈的對比,增加了無言的張力,像是一場沒有台詞的戲,上演著壁壘分明的對峙與拉扯;也像是風平浪靜的海平面,對照著海面下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關係不也耐人尋味?!

相對於黑衣女子的淺動與蝴蝶蘭的被動,三小白靈活有致的跳動,著實令人心動,她們有時敏捷俐落像精靈化身;有時則緩移慢踱如遊絲飛絮。這三位舞者的身體能力和賦予她們的動作設計,成就了這次的「關係」中,最精緻的舞蹈段落。她們有如潑墨畫中的留白,擔起畫龍點睛的要務。

含蓄的男女雙人沒有刻意閃出烈焰般熾熱的火花,但是每一撫觸都傳遞著一股深層的情慾需求;而每一次的眼神交錯也暗示了冷淡而脆弱的情感基礎,他們對彼此不怎麼熱絡的身體語彙,反映了速食愛情的現象。整場演出中,似也有意無意的襯托著女人總是弱者的劇情,這樣的表現顯得有點「通俗」,我倒期待看到心靈受傷的男人,苦等女人回頭的安排,但這樣的期待總是落空,從來沒有在我看過的幾版不同的《關係》中出現。

男女雙人離開床後的關係開始變冷,隨著影片出現下雨的畫面,雷聲轟隆的意象也跟著出現,再延伸到有如飄雪般的場景,漸層堆積的加深冰冷孤寂之感。紅衣女子站在椅子上,任憑飄墜的風雪霜片覆蓋頭臉,宛若苦苦等候男人回家的落寞女子。這令我想起2012年的《關係》精緻篇,一樣是十數分鐘的風雪飄落景象,場上空無一人,卻更能允許觀者自由醞釀各種想像畫面,而不僅是孤身苦立的女子畫面。

這一次的男女關係不似三年前有著幸福收場(happy ending)的結局,而是各自回歸原先狀態,甚至彼此成為平行線的結局。這樣的結尾,既留下較多讓觀者填補思緒的空間,也留下未完待續的伏筆,好似藉以鋪陳這段關係有可能再發展的機率。

雖說,將舊作不斷修改以求精進是件好事;然而,我真心覺得《關係》應該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否則就會令人懷疑編舞家的創作能量已現危機,像是划著船槳在湖心打轉的狀態,頗有停滯不前或繞不出漩渦之感。

《2015栽種關係》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
時間|2015/12/05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累積的肢體衝突只在皮膚外,未能侵體。另一方面,因文本舖陳的多線單向,即使訊息加乘,卻指向可被預知的同一處,佔據了觀者、作品、編舞者於虛空交感共舞的空間。(樊香君)
4月
22
2015
顏鳳曦在《關係》中延續其文學式的編舞興趣;困難的是,如何在一個框限的家屋場景中,調度三個軸線複雜的舞者關係,如何在視、聽覺的意象營造,取得詩意的平衡?(李時雍)
4月
22
2015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