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京味,多了台味《仲夏夜之夢》
3月
29
2016
仲夏夜之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4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1986年「當代傳奇劇場」創團演出《慾望城國》,初試啼聲即結合京劇唱念作打,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2016年,再次端出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仲夏夜之夢》,吳興國與林秀偉的雄心壯志與眼界,30年來絲毫不減,而這條對話於世界經典之路,早已經成為當代傳奇劇場定義自身風格的方法。無論這條路走得多麼爭議、有多麼辛苦不為人知,又或許風光、或許以此受到國際矚目,30年的堅持絕不簡單。先撇開這次改編《仲夏夜之夢》的眾多嘗試不說,單看這次的演出製作,我真覺得當代傳奇劇場是益發自信風采了。製作中每一齣細節,從節目單到演出意象,從開場、中場到演員謝幕,塑造出劇場歡樂的一致氣氛與整體風格,表演中吳興國與魏海敏大器地帶領一干青年演員,每一角色的表演完整與飽滿,都可以看出當代傳奇劇場30年對自己高標準的期待。

然而就當年以京劇唱念作打,結合莎劇經典,打響名號的當代傳奇劇場,在《仲夏夜之夢》卻已經捨棄大段的京劇唱念與鑼鼓,改以曲式、對唱、重唱、和聲等入樂方式。這樣的改變最直接的影響是「京味」的稀釋,而旋律性大大增加的結果,已顯然是今日音樂劇的態勢了。音樂執行的幕後操刀是曲詞設計張大春加上音樂設計王希文的構想,成就了當代傳奇劇場有意識地轉向。雖然轉向的成敗與否,仍待時間觀察,但幾個面向,或許值得一記。首先,雖然少了吳興國與魏海敏行雲流水、暢快人心的腔板,但他們倆即使在京味稀薄的表演中,仍不掩名角風采,舉手投足、抒情收放之間,依舊是舞台上唯一的美學焦點。這一點與今日音樂劇演員或受限於劇情敘事、或缺乏細緻身體的掌握大不相同;也是如此,是這兩位名角才能撐起奪目的服裝。換句話說,與其說這是莎翁的場子,不如說這早已是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與魏海敏的場子了。當代傳奇劇場無論如何(不)是音樂劇,都至少在語言、身段與腔板音樂上,提供有別於以旋律與情節節奏為主軸的音樂劇不一樣的劇場經驗。就語言來說,保留了文言曲詞與詩韻;就身段來說,演員的身體符碼的豐富性,都不可不謂之當代傳奇劇場的持續介入與累積的成就。

其次,除了京味的稀釋之外,是台味越來越濃(當然這兩者不必然互斥),尤其是那群由市井小民廚子、鐵匠、木匠、泥匠、裁縫五人組成的戲班,對話中台語畫龍點睛,大抵定調了這個名為「當代傳奇」戲班子的當代臺灣自我指射。自我指射到了尾場更加強烈,戲中戲的片段中,戲班子極力模仿日本歌舞伎的風格,卻一再出錯,跌跌撞撞的表演不僅詮釋了莎翁筆下的俚俗底層,幾近「胡撇仔戲」雜燴式的高強度鬧劇表演,在國語、英語、台語、日語中的「無法表述」與「(不)成功」,多少帶著吳興國的寓意。

莎翁的仲夏夜之夢提供了絕佳的空間,多層次的世界、物種、視角、扮演(performative)與戲中戲,都不斷鬆解文本裡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價值,如權勢、律法,甚至是愛情。吳興國讓劇場台上台下成為整體的夢世界,張逸軍擔任的帕克(Puck)一角絕對功不可沒;他除了台上高難度的騰空表演外,舞台上不規則、無律法的三度空間、八方流動,甚至中場休息時自由進出、跨越觀眾席,靈動的身體又帶著角色距離的表演,打造了觀眾與演出、戲裡與戲外的複雜性,我認為也向莎翁時代或是京劇茶館的劇場性致敬。

當代傳奇劇場(甚至京劇)可不可以不只一種身份?可不可以不用跨文化定義自己?吳興國穿透30年的仲夏夜之夢,試圖回應。

《仲夏夜之夢》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6/03/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能花更多篇幅讓新任總監分享分享曲目對於台灣、NSO或是自己的意義,或許在演出前就能先與觀眾建立一座更穩固的橋樑(這一點前總監呂紹嘉有不少著墨),而這些元素在累積以後,他又會將樂團帶至何處,除了未來長遠的觀察,也期待總監與樂團的主動說明。
7月
18
2023
角色戲份平均,場面調度平順流暢,快節奏的表演及連綿接續的唱段和背景音樂,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但總覺熱鬧有餘,精緻不足,好像缺少能觸動歌仔戲粉絲陶醉、沉迷的內蘊。
6月
02
2023
兩者擺在一起,可見雖同為戲劇相關系所,但學生的創作思考脈絡是差異極大的發展,兩校如能將劇作再度修整,並重新檢視原著與詮釋之間的關聯,彼此互相借鏡,這朵南方花蕊應可更加盛開芬芳。(楊智翔)
9月
10
2019
是否年輕一輩所創作的戲劇就必須被賦予八〇年代小劇場時期那種激進、顛覆的盼望?將近2020年的此時,年輕的創作者已從不同的世代土壤裡長成,他們會有自己的課題與話語,與其提出「象徵前衛與創新」,不如從王墨林所說的「小劇場已死」開始,死亡後才有可能的新生,可以褪去框架。(梁家綺)
8月
26
2019
以莎劇在臺灣的改編情形而論,無論是傳統劇種或是現代戲劇,都試圖在原劇本的基礎上,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適應演出模式與觀眾的生活習慣,讓當代莎劇的演出,除了依原本演出之外,亦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在此劇中,精靈王、后改為道教譜系中的東王公與西王母……(蘇恆毅)
8月
23
2019
為了配合快板的音樂節奏,飾演精靈的舞者們動作快速且繁多,多人同時在舞台上舞動加上快速的動作與空間的流動,令人有目不暇給但卻無法聚焦的視覺感受。短促急於變化的快動作無法讓以芭蕾為基底的動作組合呈現飽和度與延展性,使得芭蕾令人稱羨的動作精準度、線條、力道的變化在舞動中消失。(徐瑋瑩)
4月
25
2016
以音樂劇為主體呈現,加入京劇、話劇、日本演劇、特技、舞蹈及兒童劇等眾多元素,導致主體與元素失衡,如此自相矛盾的創作,不僅演員難以詮釋,觀眾更需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呂永輝)
4月
11
2016
旋律中多有「迪士尼動畫主題式」的二重唱與樂池的幫唱合音,甚至可多見半音階的運用,但當演員的歌聲傳出,可明顯聽出演員在台詞表達與歌唱演繹的轉換上不流暢與對音準的不確定感,而合音的空洞飄渺,也相繼使樂曲失去烘托氛圍及感染情緒的功能。(黃絹雯)
4月
07
2016
將核心挖空,置入新穎的概念與手法,並裹上笑鬧的糖霜——如果這就是「革新」,那《仲夏夜之夢》展示的除了本身的虛無外,更是創作者詮釋上的單薄與不安。(張敦智)
4月
05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