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囚室《Sun》
4月
11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0次瀏覽
李時雍(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那光,既來自初始的太陽,來自名之為「啟蒙」的穿刺,或也來自於,譬如邊沁(Jeremy Bentham)為現代的空間治理所擘畫的環形監獄:制高視線的光芒,將可籠罩所有黑暗的囚室。正如同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在《Sun》開場藉旁白明白所言,你們看不見我……

2012年來台演出的《政治媽媽》,就有那樣的制高位置,後方的高台,一側是電吉他樂手刷彈的巨大音響,中央的大獨裁者形影演說之下,是底層無名之群眾歪斜的身體。謝克特所創作帶有強烈節奏的音樂、以舞蹈身體衝撞規訓和自由的邊界,題材中對於當代政治議題的尖銳觸探,來到以光明為題的《Sun》,反投下更深的陰影。

一切從黑暗中開始。那彷彿自《政治媽媽》講台迴蕩至此刻、稍後並反覆再現的不可見的畫外音,宣講著即將登場的演出:關於黑暗與光明,邪惡和正義,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旁白聲音調度了敘事順序,開頭便揭曉,「先讓你們看看結尾的一部份」,燈乍亮,斑駁的空間,背幕如高聳之牆,暈黃的光線裡,群舞者小段狂亂步伐。燈突暗,然後回到開始。

謝克特在《Sun》中編排了電影般的敘事架構,除將尾聲刻意剪接進序場,其後,藉由木板上所繪製的圖像,分段分述歷史的相遇之時,第一段的綿羊與狼、下段的獸與人、再接著冒險家與部落原住民,直到男孩身處的現代社會。舞者扛著木板,兩側橫向走進,腳尖延伸或旋身時露出了裝束;舞台中遭逢,對峙一時,便從樂曲的旋律拔高為尖叫;帶出一面旗,旗中映現從後方投射的血紅太陽;再換場,接下主要的群舞段落。

舞者們融古典與現代的造型,或戴有誇張假髮,一群人如宮庭王儲又或似傳教士等舊時代的權威角色來到台上,高舉的手位,瞬間成懸吊之姿。有時列隊踏步,有時攤開雙手,迎向前方作勢舉槍瞄準的人,狀作臣服,而大部份移動於橫行或縱向,彷彿上方垂吊的燈泡陣勢,許多重力向外的動作,令身體有如被擺置的懸偶。

謝克特大量援用暗示性的元素,號角拔高的旋律隱現在噪音之中,總有個指揮或政治宗教的領袖驅趕著眾人,木板上的歷史分期圖像,或旗幟上永恆的血暈。但最迫人的,無疑仍是他對於舞蹈動作的改寫,《Sun》中,多有芭蕾或交際舞的形式,但那腳位、跳躍,或雙人的旋圈,不是歪斜就是變形,無不召喚著宮庭藝術某種對於身體的規訓歷史記憶,讓每一舞步都帶有文明的血腥。看《Sun》時,我不時想起季利安(Jiří Kylián)《Birth-day》那些滑稽的宮廷人物,蓬裙、假髮,生死並存一所,想起《巴勒摩、巴勒摩》的那一堵牆,想起瑪姬.瑪漢(Maguy Marin)《May B》裡那些貝克特式的荒謬人物。

《Sun》對我而言,係將《政治媽媽》裡那默劇般的權力者,如光照一般帶向全景而投下,既臨在,又因其灼目而不在,成為盲視之中的絕對黑暗與絕對聲音。謝克特批判說話者,也批判聆聽者。當那開頭的畫外音在尾聲前重現,並終於完整宣讀對於帝國殖民主義的審判同時,觀眾席間的大燈,暗示般逐漸盡亮。這一切,讓我們可以坐在這裡討論哲學、討論藝術;聲音接續說,現在我們可以看那結尾了。原來曾狀似狂亂的片段,在歷盡前此所有殺戮之後,反諷地,呈現了一種明亮歡快的對比。

那明亮是以陰影所勾勒而成的輪廓,照耀並弭平了一切。來自太陽,來自地理征伐與啟蒙的話語,來自制高的視線,籠罩所有光明的囚室。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4/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似不受社會規範的身體,卻步步走向遵從、服從,將原先帶有集體歡愉的以色列傳統舞蹈轉化為團體凝聚的力量,隨著憤怒與不安情緒一點一滴的累積,群體間抵抗的意識更為激烈。(卓玨)
5月
09
2016
在《Sun》之中重新回顧了如同萬國博覽會一般的編排,確實令人不是滋味。到最後,一切似乎被揭露,那揭露依舊是旁白,說得太明確(權力往往是沈默不語的)。但或許,讓人倒胃口的陳述才比較正確,這歷史,本就令人倒盡胃口。(劉純良)
5月
08
2016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