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特色的理解/或難解《海鷗》
4月
03
2012
海鷗(陳又維 攝,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陳正熙

《海鷗》或許不是契訶夫最好的作品,卻可能是最難處理的作品,原因當然是劇作家契訶夫,與首演導演史丹尼斯拉夫斯基之間,關於這部有著大量愛情的作品,究竟是喜是悲的爭論。台南人劇團的《海鷗》,也從這個劇場史上知名的公案開始。

就演出本身論,台南人的《海鷗》的整體水準相當不錯,導演對敘事節奏、舞台畫面、戲劇氛圍的處理,設計群對舞台視聽覺空間的塑造,以至於技術細節的執行,都不負劇團專業之名。尤其是舞台前景與背景的對照,雙重拉門所製造的遮蔽與發現,創造出非常優美動人的效果,在整場演出中不時靈光閃現。

另一方面,我對這改編本的編導想法,則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從喜或悲的爭論開始,台南人的《海鷗》改編本,卻不在選擇悲或喜的戲劇情調,而在如何將這悲喜從寒冷的俄國,轉移到炎熱的台灣。因此,即便大幅更動了戲劇時空,並且以本地通俗劇的風格,重現原作中的大量愛情,強調這些關係中的非正常,但編導並未企圖對原劇作家或首演導演,提出真正的挑戰或挑釁,而只在呈現對原作(無論是喜是悲)的一種理解,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解。

依據編導的想法,契訶夫劇中人物在表面的日常平淡底下,多的是要爆裂開來的濃郁情感和慾念,因此,生猛有力的台語和霹靂火表演風格,便成了凸顯這些情感慾念之必要。加油添醋和澎拜洶湧之後,就成了具有濃濃台味的《Kamome》,原作中被壓抑的,在改編演出中被痛快釋放,原作中曖昧流轉的,在改編演出中被驚爆八卦,劇中人物不僅麗枝大灌烈酒,其他人大概也都酩酊大醉了。

我以為這是編導所理解的契訶夫和《海鷗》。只是,這卻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契訶夫和《海鷗》。

以下,我所提出的幾點疑慮,其實無關改編是否忠實於原作,或是否有任何顛覆的意圖,而是被本土化的人物與情境,是否仍能如原作一樣,以他們的悲喜打動我。

首先,是劇中人物的造型。

無論是悲是喜,無論是可憐或可笑,我一直以為:契訶夫的角色即便可鄙,也絕不讓人心生嫌惡,但《海鷗》中月桃、雨祿,甚至是海盟,卻不時會讓我抑制不住那雖然淡淡但明確可辨的嫌惡之感。例如,在海盟和月桃的衝突中,在月桃和雨祿的激情裡,我對拉扯的兩方既無同情,也不覺可笑,只感不耐。其他主要角色,也似乎都少了那麼一點特別動人之處:醫生一角,有在不倫戀情中的怯懦,卻不見看待人生的透徹;玫瑰在天真與世故之間的轉變、開春在婚姻與愛情之間的掙扎、麗枝對生命的哀悼(守寡)、月林對生命的不滿,情感描繪的深度稍嫌不足;條山和德威的可笑,卻倒是真的可笑。

其二,是霹靂火風格的選擇。

除了幾個激情衝突的場景之外,與原作不同的結尾,更能說明這個選擇。

契訶夫的原作,結束在醫生悄悄將康斯坦汀自殺的消息告知作家特里果林,台南人的改編,卻在結尾處植入海盟一頓關於創作的獨白,並配合從舞台上方紛紛飄下的文稿。前者以「壓抑」保留了對年輕作家母子、乃至於成名作家及眾人的嘲弄與同情,後者則以「釋放」卸除了觀眾對他們的情感責任。

如前文所論,導演的風格選擇,是對原作的一種理解,但如果從當下這個時空的角度來看,這似乎也是一種現實的考量;換言之,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人生」的理解,對「可笑」的理解,會不會只剩下誇張的諧擬一途?我們對錯綜複雜人際倫理的理解,也只限於八點檔中的典型?

其三是戲劇時空的選擇。

在正歷經劇烈轉變的大時代中,一群庶民的小小悲喜,就是編導選擇戲劇時空的理由,概括而論,這似乎沒什麼問題。只是,《海鷗》首演時的觀眾,就在時代的轉變之中,因此,他們自有大小歷史相互對照或抗衡的脈絡,以理解平靜表象下的暗濤洶湧。但對於當下患有歷史失憶症的台灣社會而言,我們用以對照或抗衡的大歷史情境何在?劇中穿插的歷史註腳,例如賴和與楊逵的文學,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盟對月桃和雨祿的藝術評價?或者讓我們想起張我軍以降的新舊文學之爭?乃至於這些爭論背後的政治意涵?

這些疑慮,成了我和海盟、玫瑰、月桃、明道、雨祿之間的障礙,讓我始終無法真正進入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悲喜,同情他們的選擇,乃至於最終領悟海盟自殺的悲哀與荒謬。

只是,這些疑慮也是我個人的問題,就如前文所述,這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契訶夫和《海鷗》。

《海鷗》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03/31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形式、內容、表演三合一的徹底通俗化,出於導演自覺的選擇——以通俗喜劇「趣味展現契訶夫筆下看似平淡乏味的那些角色人物,他們內心澎湃潮湧的慾望、癡念、憤懣。」這把霹靂火在三段戲中燃情熾燄,火熱灼人。(黃香)
5月
23
2012
雖然是在大劇場演出,本劇仍有許多細膩幽微的小細節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從觀眾進場就以先聲奪人之姿攫獲觀眾視線的天幕燈,模擬蒼穹的精緻變化,配合情緒跌宕流轉,美不勝收,甚至讓人在踏出劇場後仰頭望天之際,頓覺台北的天空輸了一截。而本劇聲音處理上也層次分明,葉家大院與整座村莊,在清楚而多樣的聲響當中成為了立體的所在。(黃心怡)
5月
09
2012
這場《海鷗》的改編最成功的部分應該是角色的塑造,或說是導演與演員們本身對於角色的詮釋觀點。當角色的塑造與劇情不必藉由直白的台詞來推動時,他們的面貌自然便複雜而立體了,而這樣的戲也就成為舞台上眾演員們的競技場,演員的強度決定了角色的生死。因此可說,看這樣的戲是很過癮的。(彭雅婷)
4月
11
2012
說到表演的肢體動作,特別令我為演員驚心的是月桃這角色。且看在台上如此夭嬌風騷迷人又強橫的女性,莫名的也滿足同樣身為女性,想為而不敢為的一面,且同時被劇中的她給吸引,久久不得散去。(郭家云)
4月
08
2012
「霹靂火」手法確實讓戲好看了,但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契訶夫的味道淡薄許多。為了要增強戲劇性,人物的外部行為、激情、衝突、偷情、單戀與不倫戀的情節被強調了,但契訶夫作品在語言中最著重表達的人物生存和精神狀態卻也因此被強烈的戲劇性給稀釋了。(林偉瑜)
4月
03
2012
這是一部「我愛你,你愛他,他愛她,她愛他」的愛情故事,若先遮起「契訶夫」大名,也不看劇本時空脈絡,僅純就戲劇演出本身而言,台南人劇團在語言上的表現,非常到位(味)!讓一個母語是台語的觀眾坐在台下,幾乎可以不看字幕,台詞不會「有聽沒有懂」。(王昭華)
4月
03
2012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