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遺忘的之間/空間《冬之旅》
6月
20
2016
冬之旅(表演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8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賴聲川+李立群」這兩個名字在八〇年代臺灣現代劇場活動復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表演工作坊獨一無二的招牌,也是叫好叫座的保證。賴聲川對於歷史的敏感、對於時政的針砭、對當代臺灣的反省,加上李立群極具風格的表演:舞台上情緒跟隨情境而走、嬉笑怒罵卻收斂得恰到好處、收放之間更顯出嘲諷的距離;《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西餐廳主持人與相聲演員、《暗戀桃花源》的老陶、《臺灣怪譚》的李發…,都成就了表坊創建初期最重要的嘗試與方向。但好像《冬之旅》在說的「事情」(甚至不是「故事」),「我們曾經有過十年緊密工作的歲月,但突然之間斷了」(賴聲川語,摘自節目單),1995年後「賴聲川+李立群」在臺灣劇場界消失了,直到今年二十一年過去了。

由中國現代戲劇大師曹禺之女萬方編劇的《冬之旅》,恰巧也觸及了摯交與歲月。兩位老人,從大學時代就是好友,交情至深,然而其中一個傷害了另一個;多年過去,兩人在某個時間點上又重逢了,歷史尚未清理,新的交手又再開始;最後,在接近人生終點處,被傷害的對過去傷害始終牢牢記得,傷害的人卻全忘了。他們該如何面對歷史,歷史至今未收拾的殘局又如何清理?表面上,《冬之旅》看似處理了角色關係中的私情誼,或是處理記憶與遺忘的生命難題;然而這一切看似個人式、情緒糾結的狀態,若缺少了對於歷史的敏感與厚度,絕難堆疊出對於難題未解的複雜性。這一點,正回到了賴聲川長期擅長的歷史命題。

賴聲川擅長以小寓大,幾次處理記憶與遺忘的辯證,總是巧妙地將更宏大的敘事編入劇情。一方面,《暗戀桃花源》江濱柳無法遺忘1949年的上海,幾乎讓當代的混亂無法解決;另一方面,《臺灣怪譚》的李發卻在忘卻自己之後,迷失在當代臺灣;《我和我和他和他》同樣在男女主角沈默與簡如鏡遺忘1989年香港的相遇,迷失於資本高速積累與淘汰中。換句話說,記憶或遺忘都可能引發無法解決的僵局,兩者沒有絕對的是非;對賴聲川來說,兩者都是對未處理歷史,或是僵持本位,所產生之危險性的提醒。

賴聲川《冬之旅》的舞台安排了上下兩個層次的空間,巨大的平台式鋼琴與聲樂家的歌聲,俯瞰與籠罩下層老金(藍天野飾)與陳其驤(李立群飾)的生命,居高臨下之感彷彿掌握在歷史的不可違逆之中;尤其在老金記憶被出賣、面對生命無法承受的傷痛不可遏抑之時,整個舞台透出紅橘色的火光;每一次關鍵的時刻,總是僅僅憑藉在懸於一絲的心志,對於人性的了然回望歷史的瘡疤。在下舞台,導演又分開了老金與陳其驤的左右居所,兩人居所的舞台之下,一次次浮現而又撫平的裂痕,幾近碎裂的舞台賴聲川暗藏了記憶與遺忘的重量。賴聲川細緻地調度了事件與走位;每一次的僵局與無法釋然,或是對歷史的無法澄清,總是困鎖在左右舞台獨立本位而又傷痕累累的空間。然而,下到左右舞台的中間長板凳,在左右之間、海峽之間(?)、或絕對之間的「翻譯空間」 (“in-between-ness”) 才是攤開歷史、清理傷口、檢視倖存、撫慰不堪的位置。

結局並不結束在佔盡便宜的陳其驤與受盡折磨的老金,不在陳其驤徹底的、阿茲海默的遺忘中的解脫;結局早在每一個事件的停頓,隨著舒伯特〈冬之旅〉音樂的插入,在絕對歷史的縫隙之中,才有可能。

借用藍天野89歲的見證與李立群31年的出席與缺席,更借用萬方在《冬之旅》中對於文革的歷史隱喻,賴聲川精彩地演繹了生命的複雜與高度,更再一次放眼歷史,從民國史與臺灣史,進一步面對兩岸觀眾最棘手的(新)中國。

《冬之旅》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6/06/1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音色上,他隨著詩詞情緒的不同,細膩地變換著泛音共鳴;在樂曲細節上,每個表情記號、音符時值、力度與速度變化,他毫無一處馬虎(例如,誰會如此細心照料〈菩提樹〉每句當中的微小休止符?),卻不帶一絲刻意。(顏采騰)
4月
14
2022
《冬之旅》中陳其驤一句引自尼采的台詞:「不要俯視深淵,深淵會向你回望。」這些經由水的意象所串連起來對生命的反芻,究竟是要選擇記憶或者遺忘,都在於對於生命永無止盡的扣問,亦是此劇所要彰顯向觀眾表達的意涵。 (葉根泉)
6月
13
2016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