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裡的人性《慾土》
6月
20
2016
慾土(林勝發 攝,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9次瀏覽
陳瑋婷(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研究所)

眾人所熟知的《金瓶梅》,印象總是圍繞於放蕩、墮落等不堪的行為,性的描繪與慾望的焦點關係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世紀當代舞團製作《慾土》邀請新加坡戲劇編導家張子健,以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作為創作文本,再現經典人物的愛恨情仇關係。舞者透過閱讀書中人物角色的觀感,再以自身經歷的情感敘述,舞蹈與戲劇的緊密結合,道出書中人物心境也結合舞者自己心底敘事。

長形的舞台空間,沒有多餘的道具布景,只有一個佇立在舞台中央正上方的跑馬燈上與一條長紅布,長紅布從舞台的左側掛至右側,中間垂吊而觸碰到地面,視覺將舞台分割成前方與後方兩部分。這樣的設置彰顯古今時空的分隔,在前方舞者闡述自己的故事,在後方舞者則透過對於人物的細膩刻劃舞動出古代的感受,透過中間紅布的垂地,使觀者看來舞者們無論在空間上或身體上都彷彿穿越古今,造就時光交錯穿梭的恍惚效果。

跑馬燈上投影的文字流竄著:「偷情、棄屍、娶進西門、日夜縱慾、討好西門慶、然後偷情、逐出家門…」,表達出書中的文本與我們的既定認知,也就是性愛、權力、利益的交互慾望。角色所帶給舞者的內在鮮明性格,透過舞者娓娓道出內心故事,訴說自己內心中相伴與相融的那個他或她。位於紅布後方的舞者,女舞者踮著腳似踩著三寸金蓮,肩膀微微前傾拱起,有人是自在地緩緩抬頭挺胸的態度前進,有的卻卑微低頭地快速移動,身體前進速度的差異,在舞者的角色詮釋表現中,可能是古今交織的結界、可能是現代庸碌的行人,又或許是今生與前世輪迴牽絆的相連,透過個人不同的解讀,從舞者身上產生不同見解。

一名女舞者站在紅布前方自述:「父親的議員生涯,一直都握有權利於手中,當附有權力時,所有的人都攀牆附會爭先拜訪,當權力消失了,那些人也跟著消失,知心的好友又剩幾個。」就像潘金蓮一樣,追求權利與丈夫西門慶的愛,當西門慶死後,權力的消失,她的靠山也倒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而已。另外一名佇立於左上舞台女舞者,從張口闡述的過程中,不時內縮、微微捲曲與顫抖的上半身,顯露出她心裡內疚的懊悔,因為她刻意離家沒有陪伴病中的母親,卻在母親逝去之後才知道渴望愛與那份重要性,就如同書中的李瓶兒,兒子死後痛苦不已,因為愛得很深,所以苦不堪言,所愛的已死,因此選擇上吊自盡。透過舞者自身故事映襯出金瓶梅角色中人物的情緒與特質中,發展另一種不一樣的面貌饗宴。

如同碧娜‧鮑許的《春之祭》紅布代表著懼怕與死亡,這個作品中懸掛的紅布除了也帶有死亡的意義外,更象徵著其他多種意涵。舞台中央懸掛的紅布毫無疑問區隔了舞台空間呈現古今的劃分,更在男女舞者飾演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敘事中被運用來象徵情慾。男女舞者互相抓著布,一個正面一個反面的站著,眼神中曖昧的眉來眼去窺視著對方,接著男舞者以雙手十指交握,不斷來回的在紅布上,發出性暗示的聲響。接下來兩人在紅布上相互交疊,透過頭部穿入對方胯下的動作,更是顯露情慾的一個特性動作。最後所有舞者在紅布後面圍繞著飾演西門慶的男舞者左右,所有舞者無法自拔的撫摸那名如傀儡已不能控制自己的西門慶,所有舞者脫到只剩下能遮住重點部位的紅衣紅褲,這時紅布的魔力彷彿感染了所有舞者,過度的縱慾、消失的理智,在此時貫穿了每個人。最終銜接到紅布所帶有的死亡象徵,舞作結束在一個全裸的人背對著側臥在地板上,影射文本中的西門慶一樣,最終因縱慾過度而死亡。

相同的文本從多重詮釋中發展出多層次的意涵,此作品藉由新世代導演的解讀眼光,再透過舞者個人觀感理解並融合自身經驗與情感於角色中。舞作中慾望的媒介是否能扣回是「人性」使然,從角色心境、肢體動作的曖昧與不斷重演的情慾關係來看,人性的複雜難解是貫穿整個作品的重要因素。錢、權、慾,慾望的產生歸咎於個人所有,所作所為更完全離不開人性的一面,好壞、善惡,悲歡,無非不是決定權在掌握在自己手中。

《慾土》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6/05/22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置身在這一場貫穿金瓶梅古今之旅,遊歷了充斥慾望與權力絲毫無遮掩的情節,觀看感性與性感的肢體相互拉据,透過了舞者親身經歷與舞蹈詮釋將金瓶梅一書中的慾望合理並貼切地轉化。(賴奕廷)
6月
16
2016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