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政治與權力之下的棋子《西施歸越》
8月
09
2016
西施歸越(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8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國光劇團今年以「悲喜雙齣」、「絕代三嬌」作為宣傳主軸,推出了《西施歸越》與《春草闖堂》兩齣具有明顯政治意涵,戲劇質感卻相當不同的「復刻」當代戲曲。作為率先上演的《西施歸越》,對任何戲曲觀眾而言,必定不陌生。過去,郭小莊在雅音小集所演出的一系列新編戲曲中,1993年推出的《歸越情》(改編自羅懷臻《西施歸越》),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對於看慣老戲的觀眾們,劇中的形式、表演,甚至在唱腔的編寫上都有非常大的反彈,更受不了的或許是在舞台上裝著大肚子的西施。不過,同時也有不少觀眾,在表演上抑或劇本的中心主旨獲得共鳴與啟發。

2016年的今天,幾乎復刻羅懷臻同名創作推出的《西施歸越》,「復刻」究竟有什麼意涵?達到了什麼效果?除了找尋當代觀眾的共鳴,作為拉拔新秀的製作,在表演以及整體的呈現上,又有什麼特出,又或者是不足之處?劇情的編寫從西施(林庭瑜飾)準備出使吳國開始。開場,范蠡(溫宇航飾)與越王勾踐(鄒慈愛飾)迎西施出場,西施的埋怨與西施母(羅慎貞飾)的傷悲知情,預示了這場悲劇的必然。在西施出使吳國後,劇情便接到吳國覆滅,姑蘇台遭焚,越國取勝,然而這時,心繫西施的范蠡卻遍尋不著他的愛人,豈料此時的西施已懷有吳王的孩子,存活下來的吳優(陳清河飾)力勸西施逃走不要歸越,但掛念「家」、「國」,以及愛人的西施,她仍舊踏上了不歸路,回歸到越國。

如同吳優不斷在劇中預示悲劇性的一切,西施回到越國之後,受到勾踐的懷疑,也承受著范蠡與過去不同眼光看待。范蠡雖明言接受了西施,但仍舊在政治、自我前途以及無法克服的情感矛盾考量之下,拒絕接受西施肚子裡的孩子,甚至要西施回到苧蘿村避風頭。最後,西施產下了孩子,但無論西施母抑或范蠡的力勸,都無法解開西施對「孩子」的執著,范蠡為了自保而離去、勾踐親往苧蘿村為除掉吳國後患,最後,嬰孩死在亟欲藏匿的西施懷裡,最後她無奈的詰問蒼天,在無可奈何中離去了,沒有人知道她去哪裡。

《西施歸越》與羅懷臻的原著劇本,情節大致相同,不過在人物的刻畫上,仍有部分選擇了《歸越情》的人物形塑,例如在羅懷臻的劇本中西施主動要求歸村,但在國光劇團演出的版本中,西施被范蠡要求回歸苧蘿村,甚至獨自回去,其中更多了些命運擺弄的無可奈何。此外,范蠡面對方才歸越的西施,責其縱情歡愉過於放浪形骸,以及後來范蠡選擇二度力勸西施丟棄孩子,與他一同遊湖泛舟,只是范蠡在最後,一句「范蠡救不了西施了。」便獨自遠走了,世情讓這無可奈何更增添了幾分。

雖然如此,《西施歸越》在羅懷臻的筆下,抑或國光劇團的「復刻」中,劇情都掌握了家國、仇恨、情愛、權力之間的矛盾等等,一直到當代仍無法解決,且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究竟,在政治和權力底下的「人(們)」,最後的下場應該如何?特別是一名女性,被派往吳國禍害吳王取回政權後,那些長時間經歷下所遺留的問題,應該由誰承擔?應該是西施自己?抑或要她禍吳的「家」抑或「國」呢?製作團隊並沒有要破壞原文本的要旨,僅只是純然地復刻出近來越趨明顯的「矛盾」。戰爭底下,人民的傷殘敗亡,誰曾看見?為了「家」、為了「國」所產生的仇恨,不也是摧殘「家」、摧殘「國」的重要原因?《西施歸越》中的孩子,同時也是著名的中國經典《趙氏孤兒》中的每一個被殺掉的孩子。因為仇恨,因為權力,紅紅赤赤,最為單純的嬰孩被烙上「遺禍」的印記。

《西施歸越》這齣當代戲曲在我們今天的觀眾眼中,許多情節看來都不甚合理,文本又脫離時代、編劇手法顯然已預設了一個十足「當代」的觀點和立場,幾乎讓文本中的人物成了受到「理念」操控下的「棋子」。不過,作為一個「復刻」的當代戲曲,《西施歸越》的主題仍舊呼應著這不斷發生恐怖攻擊、無差別攻擊,甚至仍發生民族戰爭、領土爭權的當代,無法逃脫的輪迴與宿命嗎?我想,藝術總監王安祈選擇復刻這部在「編寫內容」和「敘事結構」稍嫌不夠當代的劇本的原因,或許是如此吧。編劇藉著西施的口詰問蒼天,她抱著死去的「單純」離去,她渴望的是一個沒有國、沒有家,只有愛、只有情的地方,這同時也是多少人的嚮往。但是,西施所處在的位置,以及當代的人們,都正在國(也可能稱不上)的領土上、家的屋簷下,活在政治與權力底下如同棋子,心卻流離失所,無家無國,遍尋不著烏托邦。

最後,談論這齣戲的核心命題外,再談談國光劇團的新秀培植。1993年郭小莊演出《歸越情》後,這個劇本在台灣就不曾被搬演,直至今日,國光劇團讓青年演員林庭瑜獨挑大樑出演西施,又特別安排如陳美蘭、劉嘉玉等資深的演員進行指導,溫宇航、陳清河、鄒慈愛幾位名角的共同出演,展現了前輩們對新秀的拉拔與照顧,讓這拉拔新苗的舞台生熠熠生輝。林庭瑜能夠主演一齣大戲,對青年演員而言已實屬難得,在《西施歸越》的演出中,她所可能遭遇的挑戰是,在熟悉這齣戲的觀眾眼前,她必須詮釋出一個與郭小莊不同(亦可能是更好)的西施形象。

林庭瑜確實在唱腔、身段上表現優秀,輕鬆自如的表現高腔,並融會過去所學,如著名的京劇折子〈失子驚瘋〉、〈打神告廟〉中的身段展現,表現西施山中產子的疼痛,以及內心的百轉千迴。不過,可能稍稍忽略了角色當下的狀態,即便情緒翻騰,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夠呈現懷孕分娩呢?除了人物塑造,在台上些微的失誤(水袖功的部分),以及面部表情、情緒展現,以及整體人物塑造的掌握,仍舊是她必須再花更多時間面對的重要功課。但是,在林庭瑜這次的表現中也得相信,未來漫漫長的日子裡,這顆新星經過不斷的磨練後,將發出更閃耀的光芒。

《西施歸越》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06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何負我」這樣的註解是為西施的死寫下最好的墓誌銘,當美色不再能成為被利用的武器時,身為「女性」,這樣的宿命就會糾纏著中華民族的萬千女性,她們並非不能獨立自主,而是因為他們生為「女性」。(李則琳)
4月
14
2017
作為女性身體,《西施歸越》勾描了身體自主性,刺穿了西施作為「功臣、奸細」兩造定位之外還有以身體換取或犧牲的「娼奴、女寵」角色,映照出傳統父家長制下,對女人身體的從屬要求與道德批判──而這點,劇中的西施同樣掉入了自我批判,作為女人身體,仍只有回到母親(子宮容器)角色才是正道。 (紀慧玲)
8月
10
2016
《西施歸越》之所以具備「當代性」,除是劇本內容主題,更在於呈現形式的翻轉與顛覆。特別是二十三年前,郭小莊所改編的《歸越情》,不只替傳統身段賦予新意涵,更在舞台設計、燈光、道具等尚未被當時戲曲展演所重視的環節裡進行開發。(吳岳霖)
8月
09
2016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