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偽善《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7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9次瀏覽
陳品秀

上個周末,「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了以前衛、批判著稱的英國DV8肢體劇場,演出該團最新的作品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這個探討伊斯蘭教與多元文化議題的作品,吸引了大批台北藝文人士,砸重金買票,搭高鐵南下「朝聖」。

伊斯蘭教義所引發的謀殺與炸彈攻擊等行為著實讓人恐懼,然而觀眾如果想從這個作品看到DV8過去慣用的脫離常態、或驚悚的肢體表現,可能會大失所望。

Can We Talk About This?以紀實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手法,理路清晰地摘錄彙整了從《撒旦詩篇》到提奧‧梵谷謀殺案,到穆罕默德漫畫等等伊斯蘭教相關事件的文獻和訪問錄音,轉化為一場劇場的控訴。編舞家洛依‧紐森(Lloyd Newson)他對文本編織,對肢體與語言、節奏之間的對應關係,其運用手法之高明,技巧之精練,實屬罕見。

《Can》由十位舞者輪番上台演出上述事件,表演者從頭到尾邊跳邊說,而且臉不紅氣不喘,發聲咬字不輸專業演員。舞蹈本身並不與文本直接對應,頂多是像提奧‧梵谷拍攝的影片「Submission」影片,黑色緊身衣的舞者以手指在身體上筆畫,呼應片中女體身上的書寫。

作品裡用了十多首音樂,但這些音樂只提供了基本的節奏感和氣氛,真正的「音樂」落在舞者的動作上。舞蹈本身的節奏與動力,與語言的聲調、語氣和說話的節奏相呼應──舞者的身體彷彿真的說起話來,肢體反應靈活、流暢而精準,渾然天成。

整場演出緊湊,舞蹈穿插影像,80分鐘一氣呵成。(英文不夠好,或視力不夠好看字幕,還會跟不上它的「氣」)節目單上洋洋灑灑一長串的研究人員和剪接、聲音訓練人員,更保證了DV8劇場演出的超高水準。

大部分藝術家在面對政治或其他尖銳的議題時,為避免爭議,多會選擇以象徵、暗喻的手法來替代。但洛依‧紐森不躲不藏,直接挑明面對。一連串的事件演出之後,不管在場的觀眾之前對伊斯蘭教是否了解,在看完之後,多半都對伊斯蘭的「恐怖報復」手段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替它擔心:

DV8是不是即將成為伊斯蘭教下一個暗殺的目標?

但應該不會。因為,這裡頭所有可能冒瀆的話,都是別人說過的。而且這個作品控訴的對象不是伊斯蘭,而是: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尊,卻以「尊重多元文化」之名,而對維護基本人權選擇保持沉默的偽善。

然而更弔詭的是整個作品最精采的一段:飾演英國議會成員Ann Cryer,當她談到她如何呼籲「反對強迫婚姻」,而那些怕被貼上種族文化迫害標籤的政客又如何反應。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

無庸置疑,《Can》所挑起的這個具爭議性的話題,也是個應該被持續關注的議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紀實手法」是「有一個觀點為前題的選擇性摘要」。《Can》所呈現的「觀點」,並不一定代表「事實」的全貌。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陳雅萍)
4月
18
2012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