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需要的劇場《Can We Talk About This?》
4月
18
2012
Can We Talk About This? (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5次瀏覽
陳雅萍

自1986年創團以來,DV8的創作總是直探禁忌話題的核心、碰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框架。但即使以它自己的標準來看,這次在高雄演出的最新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我們能否討論此議題?)仍舊讓熟悉該團歷史與風格的觀眾,為藝術總監暨編導Lloyd Newson的直言不諱捏把冷汗。它大量使用語言,直接引錄(verbatim)數十個訪談以及過去於媒體上出現的重要對話為文本,藉這些意義鮮明的話語,交錯出關於伊斯蘭教義、言論自由、當前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主義之間,錯綜複雜的信仰、種族、性別、個體自由、族群意識等尖銳議題。

不同於數年前曾在台北上演的《Just for Show》,以炫人耳目的聲光效果和肢體技巧為表達媒介,此次的舞台以近乎「貧窮劇場」的方式,讓現實中的事件透過當事人的話語成為舞作的核心。舞者們以聲音進入真實人物的角色位置,而同時她(他)們的身體則以口語發聲的韻律、速度、精力曲線為依歸,做出多半是重複且高度控制的動作。相較於舞台牆面上,三個投影幕中,不斷出現的紀錄片裡示威抗議者激烈的身體,舞者們精準而壓抑的肢體所營造的身體意象,或許正隱喻著Newson急切要傳達的,在自由主義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西方社會內部,被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所合理化的,新一波性別剝削與言論自我箝制的人權問題--英國社會中伊斯蘭女性仍舊面對的強迫婚姻、以家族或宗教榮譽之名所進行的謀殺與凌虐;因為批判或嘲諷伊斯蘭教義與先知默罕默德所引發的謀殺或死亡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寒蟬效應。

《Can We Talk About This?》所映照出的,正是當今歐洲社會肌理中,交纏著殖民歷史恩怨、基督教與回教間千年來彼此爭戰殺戮的記憶、以及西方社會所自豪的自由民主等現代價值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讓情勢更加複雜的是,在當今所謂「後殖民」時代,自前殖民地(如巴基斯坦)大量遷入前殖民國(如英國)的移民浪潮下,過去的被殖民者或宗教世仇如今已成為西方人手足同胞的社會現實。

Newson所引述的社會事件其實在本質上並非全然一致。西方社會的伊斯蘭女性在家族與宗教中所遭受的迫害,其實是文化多元主義如今在西方社會已成為表面正義,但卻失去其尊重不同主體(包含種族、性別、個人等)之間平等自由之初衷的結果,因為任何的宗教與族群價值都不能以犧牲其中弱勢者的生命或權益為依歸,這是最根本的人權問題。但西方媒體對於伊斯蘭教義與先知的批判或嘲諷,以及所引發的激烈反應,卻必須放在當今世界政治中,英美各國仍以國家機器與利益團體的結合體,假正義之名在伊斯蘭世界行窮兵黷武之實的背景來理解。或許當歐美社會也能以其「言論自由」改變國家政策,並打破批判以色列與猶太人的禁忌時,這樣的衝突才有化解的一天。

不論我們是否全然擁抱Newson的觀點,我們都必須佩服他以劇場直接衝撞社會禁忌的勇氣,以及以身體、語言和其他元素論證複雜的政治、社會議題的能力。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已綜藝化的現在,DV8的創作提醒了我們藝術在當今世界可以發揮的更大功能與責任。

《Can We Talk About This?》

演出|英國DV8肢體劇場
時間|2012/04/14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士林文林苑強拆事件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我們注意到,都市更新也是運用「法律機器」與「暴力機器」遂行其意志,那麼,我們的舞蹈觀眾與舞蹈空間,是否亦潛在地等待著某種強而有力的「宣訴機器」抗拒之?《我們可以談論這事嗎?》的力道恰恰在於它如此貼近真實:它是少數人的肢體、少數人的顫慄之舞、少數人的現實政治處境與夢魘,它傳達著少數人宣訴之尖銳叫喊,與赤裸裸的暴力之聲。( 龔卓軍)
4月
17
2012
即便討論的是女性面對著頃刻危急的人身迫害,她仍然冷靜,一副端著骨瓷杯喝著下午茶的從容模樣,一派優雅地在男性表演者身上高高低低地舞著。在這裡,Ann的(或者說殖民者帶著愧疚歉意的)從容,也意外成為編舞家所責難的偽善的幫兇。(陳品秀)
4月
17
2012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