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的藝術《蔚然》
11月
01
2016
蔚然(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9次瀏覽
曾浩瑜(戲劇愛好者)

或許是呼應簡介提及「輪迴」的概念,執意、記憶、放不下讓循環不斷的重複,「像魚一般忘卻記憶,多快樂」,舞台上端有一個大圓的設計,燈有時像水流一般在那大圓裡流轉,打轉。兩位演員在不同情境下,反覆地讀著相同的台詞段落,不但不會讓觀眾覺得無聊,反倒是讓觀眾細細品味台上演員兩人的權力關係與角色變換。另外,反覆出現的台詞似乎暗示著人生就是不斷地面對並詮釋自己的「過去」,並藉由這個過程確立形塑「現在的自己」。原本在兩位演員身上看到不規則的情緒波動,卻也隨著戲的發展越來越趨於「圓」的形狀,漸漸地趨於圓潤。最後的魚缸也以圓形呈現。

人是闡述故事的主體,看似鬼打牆的重複經歷點出了人的自身矛盾:明明想要解決,卻又因為自身的恐懼而不願跨出那一步,不願去面對那樣的過去,那樣的自己。記得戲裡兩位主角常因到底要不要出去而起爭執。我想,重點不是劇場空間外頭到底有什麼,而是角色出去(逃避面對)又回到舞台(重新面對)的不斷循環,他們選擇回來試圖解決那些打結的過去與當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讓觀眾漸漸認識角色的前史,卻也讓觀眾感到不耐與無力感,不能多做些什麼,只能觀看。其實,角色面對時的懦弱如果放回自己身上檢視,似乎自己也沒那麼有勇氣一鼓作氣地接受並處理。但或許也因為如此,人的生命才那樣的「蔚然」,生命的力道才得以被感受、出現,每個人的人生才那樣的獨特與強韌。

兩個角色時而和諧相處,時而對立。對我而言,這看起來像是他們似乎在等待一個面對自己,或面對這環境的方式,卻又反抗等待,因而兩個角色進進出出劇場空間。但結果是離去並沒有解決任何事。我覺得,爭執點並不是該全盤記得或遺忘所有,而是該怎麼面對那樣的過去或自己,並繼續生活下去。

角色穿著藍色漸層的衣服,每當兩位角色起爭執或互動時就像是一波波的海浪打在沙子上,有時激烈,有時和諧,暗濤洶湧後接著就是不著痕跡的退回大海。每一波生命短暫的海浪都像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富有生命力的想在沙灘上多留下一些痕跡,證明自己曾經來過這裡,證明自己「存在」過。但可惜的是,沙子卻無情地只許諾給它幾秒鐘,甚至更短的存在感。海浪卻仍義無反顧地繼續努力著,明明短暫,卻看似生生不息。就如人的一生,我們試圖留下些什麼,卻實際上卻什麼也留不下,什麼也帶不走,只能持續地從事我們所愛的事物,繼續發揚我們自身的熱情,直到生命結束,海浪回歸大海的那一天。直到最後,一位演員換上白色衣服,這原本不平穩的海浪才漸漸趨於平靜,似乎在說:當海浪清楚明白自己在拍擊時,它才懂得停止拍擊。

當兩個角色試圖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時,我發現,她們在戲的前半部都在處理他們對於過去生活的嚮往或者依依不捨。有趣的是,似乎過去裡的種種與回憶不斷地再現與反覆經歷,反倒是正在進行的當下卻停滯不前。時間似乎停止推移,反倒像個壞掉的影帶,不斷的重複生命中的幾個片段。這種情緒讓我想起之前聽聞有人對早期台灣本土文學的批判說道,那些作品其實沒有好好呈現出台灣的在地風情,而像是離鄉背井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因而把在異地的生活經驗拉回與之前的生命經歷相比,卻沒實際的在那異地好好的感受與生活,覺得凡事都是家鄉好,異地沒一處好。這也讓我想起《暗戀桃花源》裡,江濱柳對於記憶裡雲之凡與家鄉的美好想像,卻在終於見到雲之凡後才牽起台灣太太的手,接受現在。兩者都可以讓我感受到,時間的掌控權回到主角身上。

兩位演員不斷地呈現出不同關係、角色。我想,一人分飾多角可以呼應出「夢境」的主題,那樣的零散不連續,那樣的紛亂錯雜。雖然讓觀眾有些錯亂,卻可以感受到其用意可能是試圖打破人的限制,意即點出人的錯綜複雜,並於夢境的環境裡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在極端的環境下,我不會像原本的我,反倒是更接近於原始或極度扭曲的自己。原本表面上兩位角色相處的和諧在持續等待的催化下,逐漸卸下原有的外衣,看見更趨於真實的醜陋與原始樣態。似乎在文明社會一切被界定的規律與秩序全被打亂。這時才發現,自己對於人一無所知,原有對於人的認識全被打亂,拉扯撕毀。演員詮釋不同的角色與關係,觀眾的識別逐漸錯亂,帶出人在夢境裡權力關係,慾望、渴求、脆弱、恐懼不斷地交錯擴張。最後引發觀眾一個提問:「我到底是誰?」人的樣態與認知全然的模糊不清,崩解而此後再次經歷自身的恐懼。但我相信,戲最後的趨於平靜似乎暗示著,當我們平心靜氣的順其自然,恐懼也許不再是恐懼,而在沙子上留下的一記記波浪痕也就如過眼雲煙,如此而已,它將消失於無形,而輪迴也就不再可怕與難受。拼湊、零碎、生命的不連續性卻帶出人生不斷經歷的歷程。

《蔚然》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14:30  30 Oct. 2016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