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裡的原力《Pulima藝術獎新秀》
11月
25
2016
Pulima藝術獎新秀(Pulima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5次瀏覽
陳信祥(自由撰稿人)

「環境」對於藝術而言,就像雙面刃,使用得宜,不僅加分且讓人印象深刻,但若無充分發揮,可能還會割傷自己;「藝術」屬於抽象體,觀眾很容易因自我觀點落入正反兩面,甚至只剩單面向解讀,在「環境劇場」裡,表演者不僅要忙於詮釋作品外,還要顧及是否有無融入環境,才不至於讓作品走味太多,實屬不容易。

「2016Pulima藝術節」首次推出「表演藝術新秀徵件」,以「個人生命經驗」為創作題材,環扣「2016Pulima藝術節」主題「o loma no adingo靈魂的所在」,提出實驗性、創新性、跨領域之作品,聚焦當今原住民青年創作者如何理解與感知現世處境,回溯祖先的文化智慧,經由創造產生藝術。【1】

此次得獎的新秀,能從中感受出,源源不絕的才氣和熱力,如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與CMO樂團《一個人,一群人》敲打出自身熱情,更唱出一群人的活力;陳珊珊《土地Sra》,虛幻漂泊的音樂,讓雲霧繚繞的古調穿梭其中,總讓人置身於深山處;陳彥斌《SI,口乞口乞,KAEN》於一張餐桌上,呈現令人噴飯的原住民趣事,也用演員的反差對比諷刺餐桌上的一切;年輕舞者高旻辰《鷹》,將自己幻化成鷹,從嘗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展翅方式,翱翔天際。

四部作品分別於高雄美術館的一樓入口處及大廳和地下室大廳演出,屬於「環境劇場」。突破舞台限制的「環境劇場」,自然有它的好壞區別,如《一個人,一群人》在挑高入口處演唱,建築殘響和回聲,讓原聲添增潤飾感和遼闊感,且在人潮處演奏,更顯熱鬧,不過或許是演出者和觀眾零距離,感覺群舞肢體,略顯僵硬、放不開。《土地Sra》,樂團奏響迷幻、奔跑的樂音,只聽見陳珊珊低頭持續演唱古語,那聽似不規則地唸唱詞,意外地能觸動人心,因位處大廳偏暗的角落,讓迷幻古調更多份情調,陳珊珊最後抓了把泥土種下一顆果實,有扎根意味。

《SI,口乞口乞,KAEN》演員隨興的從人群、大廳二樓處等地現身,製造意外驚喜,觀眾也隨性圍繞著餐桌,清楚看見反差角色的表情變化,劇情中四位男性大開原住民的趣事,如藥酒添加牛奶取名〝初戀〞、喝酒就要大聲歌唱等,他們越多話,心情就越愉快,而盤子裡更是食物一掃而空,對比另一沉默的女士,面對滿滿的食物,毫無任何動作,或許是在諷刺人們歡樂時,幾乎都是不顧旁人感受的,甚至排擠少數人;場地空曠緣故,演員的台詞有咬字模糊不清狀況,對於我而言,聽得十分吃力。

《鷹》舞者展現雛鳥型態,努力於電風扇前,學習飛翔,舉步維艱,到最後展開手臂(雙翼),並踏上另兩位舞者的肩,來回穿梭,展翅高飛,但地下室大廳地板有別於劇場地膠地板,舞者的肢體被限制,以致些許詮釋意象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

「2016Pulima藝術節」新秀獎作品,內容表現可圈可點,但每人要在短暫的十五分鐘內,於少了舞台、音響、燈光等變化之場地,並將周遭環境融入作品中,似乎還沒有那麼得心應手,這或許也是需要經驗的累績。但從他們的作品感受到那股原民的熱情及活力,這些阻礙應該也不過是暫時性,相信下次再看到作品時,會更加的成熟。

註釋

1 、Pulima藝術節介紹手冊,頁41。

《Pulima藝術獎新秀》

演出|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與CMO樂團 / 陳珊珊 / 陳彥斌 / 高旻辰
時間|2016/ 11/ 13 14:0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一樓入口處 / 大廳 / 地下室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母語的她於社會上宛如弱勢團體,最後在追尋自我過程中,才發現讓她重拾自我、建立自信,一直都是回憶中長輩的歌聲及臉龐;用親人作為題材情感投射十分具體。(陳信祥)
12月
02
2016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