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焦土》
12月
23
2016
焦土(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0次瀏覽
鄭開譯(傳統戲劇編寫工作者)

從去年以「雨」為主題發展的十五分鐘呈現,擴充為七十分鐘的完整作品,對今年正好屆滿十年的曉劇場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不僅淬鍊出在創作上「十年磨一劍」的體悟,更是藉由啞女(曾珮)、治(杉山賢Ken Sugiyama)、厄美(石井萠水Moemi Ishii)、四郎(石黑恒Ko Ishikuro)、助左衛門(寺本一樹 Kazuki Teramoto)等五個角色,帶領觀眾穿梭到原爆過後的村落,一觀在時代洪流侵襲下顛沛流離、靈魂不知如何得到救贖的眾生相。

在渴求水的孱弱呼喊中,縱使水浮著厚厚一層類似油的東西,還是只能勉強喝下,並繼續期待甘霖普降,洗衣婦厄美也總在嚷嚷著,沒有乾淨的水便無法洗掉污漬;商人助左衛門總是與啞女強迫交換物件,並拿來供奉神明祈雨;與士兵四郎邂逅的大文豪治(對其身分定位源自角色名字以及結核病設定的創作原型彩蛋),則成天朗讀著:「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衿字;瀰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治對四郎身上那件軍服代表的意義,從對於從軍的憧憬,投射到四郎身上,對四郎肉體的輕撫,究竟是穿透軍服而對四郎產生戀慕,抑或欣羨四郎那能夠從軍的強健肉軀?在一次互動被厄美撞見後,每當想撫摸四郎身上軍服,治總隔著白色手套,然後又脫下手套丟棄,彷彿深陷於掙扎中,直到最後治從四郎身上強制脫下軍服,緊擁於懷中的神情,已分不清那份執念究竟是對軍服所代表的榮耀,還是因為那件軍服屬於四郎,才有了意義?而四郎每次對啞女伸出援手時,總是先脫去軍服,似不願讓軍服受損,是了解軍服背後的榮耀,還是因為治很重視,所以自己才重視?

助左衛門不斷與啞女強制交換物品,只為了愉悅神明,甚至偷取厄美洗滌的衣物,作為交易籌碼,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似乎是在亂世中經常見到的選項。過程中,我們看不到助左衛門對於自身所為有所愧疚,對啞女的出言不遜,也很符合社會中強者欺凌弱者的本位主義。在渴求生存的過程中,助左衛門變本加厲,由巧取變成豪奪,最後決定拋去人性,人命在他眼中,已不足一哂。

負責幫傭的洗衣婦厄美,也展現了何謂平庸之惡。成天將因缺水而無法洗淨衣物的煩躁掛在嘴邊,對於所見事物的嫌惡,也會毫不猶豫地用惡毒言語表達,真實呈現平常所見三姑六婆之類的愚婦,所帶給人的煩躁感。此後,無論厄美撞見了什麼,又或者漠視了什麼,都影響了場上其他角色的關係變化,彷彿厄美成為一種充斥於場上的「氛圍」,觀眾也因為她的嘮叨,情緒受到牽引而躁動。

這部作品我一共看了兩次,第一次我看到了人物的苦痛,以及在情感衝擊下,人物關係產生變化,甚至在煙硝灰燼所形成的黑雨降落後,每個人往更無法控制的命運走去,這究竟是報應,還是戰亂下注定的悲歌?直到第二次觀劇,再次感受劇情的流動,發現更多細節,也對所謂惡之面相,有了更深的體悟,尤以厄美、助左衛門這兩個角色最為明顯。

厄美之所以忙碌,甚至笑著對周遭事物說出惡毒言語,是因兒子小茂在戰亂死去,失去人生寄託的她,再也不相信奇蹟,甚至不信神,於是痛恨這個世界,藉著衣物總是無法洗淨的徒勞之舉,讓自己庸庸碌碌地活著。助左衛門最終決定殺害啞女來奉獻神明,過程中憶起母親死去的過往,是拋卻人性的最後掙扎,最後被四郎與治阻止後,助左衛門的控訴與悲鳴,讓人不禁想著:他(們)真的絲毫沒有自省嗎?

其實,因為沒有達成目的,而為自己泯滅人性的原因辯護、反問他人,不正是一種自省的表現嗎?若真正毫無悔意,又怎會以悲泣的方式,控訴他人蔑視自己的行為呢?而當旁人執行「正義」之時,是否想過,螃蟹為了報仇而殺死猴子,是否真為必要之惡?再者,誰是螃蟹?誰又是猴子呢?

還有一個設計讓我覺得饒富興味。當厄美闡述回憶時,擔任小茂回答「我知道了」這句話的,是助左衛門,而這又與助左衛門想起母親死於戰亂中的設定相映成趣,讓我不禁想著,若厄美沒有失去兒子,助左衛門的母親還活著,他們還會走到如今田地嗎?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戰亂。

看到這裡,才終於明白,整齣戲難度甚高,因為命題不是「批判」,是「因果」。

難的地方在於,從二戰時期日本士兵被戲稱為猴子,連結日本童話〈猿蟹合戰〉,以及從「雨」連想到《雨夜花》,並找出改編後的日本軍歌《譽れの軍夫》,要將這些元素融會貫通,所費精力可見一斑;難的地方在於,五位演員皆為一時之選,能量穿透力非常強大,而要同時聚集臺、日傑出演員在舞台上共演,除了機運,更需要不斷磨合與訓練;難的地方在於,因為講述的是因果,若創作時力道太過了,就會變成在教導觀眾什麼,而非讓觀眾感受什麼。

從事劇本創作以來,前輩不斷地說,戲劇不是「說一個好故事」,而是「說好一個故事」,若為了說理而犧牲故事,那就不能算是好的創作。很顯然地,《焦土》的劇本用最少的對話,講出最多的故事、最真摯的情感,不強行批判,而是呈現一個狀態,讓觀眾自行感受,而觀眾獲得多少,則看機緣。本劇所敘述的因果,亦讓我想起王安石的一首詩:「風吹屋簷瓦,瓦墜破我頭。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

什麼是因果?試想若一開始天上所落不是殘燼成雨,而是普世甘霖。種因,得果。

《焦土》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12/16 17:30、2016/12/17 17: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傾向找出外在歸因,找出可以埋怨進而對抗的對象,然而也許那些罪是細碎在每個人日常的每個為之無為之的決定中,埋藏在不易察覺的觀念框架中。(林怡萱)
1月
05
2017
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這巨大的掙扎,透過巨量考據下所營造出來的亦真亦虛的寓言世界,以及五位演員豐沛而巨大的能量,傳遞到整個場域。(高竹嵐)
1月
03
2017
不斷穿插於日常生活間,表達出腳色們虛實交融的恍惚精神狀態的集體祈雨舞蹈彰顯出他們心中對於水 (和平) 的共同意志,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之下,更加強烈。(曾浩瑜)
12月
23
2016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