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滿溢幻想泡沫的《海海人生》
3月
18
2017
海海人生(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3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海海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地方,但她沒有真正去過海邊,她很想去海邊,卻有各種理由不讓自己去。她有閱讀障礙,作為百貨公司的櫃姐,透過錄音他人讀出說明書的聲音反覆背誦再向客人介紹產品,卻收到一封裝在包裹裡的信。這兩點懸疑,是支撐著我將戲繼續看下去的主因(這表示戲很難看嗎?不,只是這戲就像是七八年級城市人的鏡子,看著看著不禁會想為什麼要看另一個近似的人生。)

海海是誰?是這齣戲的女主角,《海海人生》就是她的人生,戲的開頭就得知主題不免會心一笑又擔心將會陳腔濫調。海海有什麼魅力,值得將她的人生放在舞台上展示在眾人面前?「在人生重重的時候,海海藉由她的故事,讓我去思索,一個舉重若輕的可能,一個在最兵荒馬亂之際如何面對明天的態度。寫的時候也常常在想,真的有人可以這樣豁達嗎?真有人可以這樣欣然接受所有人生的挑戰與磨難嗎?」【註1】這就是海海的魅力,不過也因著這樣的魅力曾令我迷失在觀眾席中想:究竟想要演什麼?幸好,懸疑就出現了。

但重點不是懸疑,整齣戲的細節是種象徵。一同上瑜珈課的Amanda起初以為海海異於平常的好心情是失戀所致,而她已經結婚有四個小孩,脫離了尋找穩定愛情的輪迴;接近劇終,她約海海去海邊上私人瑜珈課程,想要擺脫公公婆婆老公四個小孩獲得幾天真正自由的日子。這,大概是所有現代城市媽媽的心聲吧。無論到哪裡都可以遇見的阿土,從早到晚兼差著各式工作,他會煮拉麵、開公車、洗水塔……,如果他需要這麼多兼差才能養活自己,絕對是不折不扣被制度剝削的打工仔。另外,還有狂熱電器產品的電器航和具有日本懷舊色彩的小杉先生。台詞表達著每天都是一樣的,則揭示著人類生活的速率和資訊的多元相較於過往,千方百計試圖讓每分每秒變得有效率,卻仍然在不知不覺中呼吸著消耗生命。百貨公司是城市中虛假的虛假,集人造物之大成,透過演員身體展示著商品的機械感,無論是燈光或是影像都堆疊出大量人造夢幻的氛圍,商場是個讓人目眩神迷的地方。或許,這也是最終海海終於去看海,而看到應該是真正海的投影在舞台上時心裡漣漪一絲激動的原因吧。看海的時候舞台上的牆被推開隱沒於黑暗中,不再需要「保持一種隨時可以離開的距離」【註2】。我想戲的最終告訴我們必須要真正的生活,而這樣的真實建構在最能提供幻覺的戲劇舞台上,是很有趣的。

至於因為媽媽被海帶走而既想看海又不去看海,亦或是終於放棄對木村拓哉的妄想,由阿土唸出對於海海相當重要的老先生過世所留下關於看海的信息,作為推動她立即起身看海的強大動力。是否人對於想望的猶疑不定都必定有因果關係?轉折又真的這麼容易嗎?探究因果關係就會落入必須完整的魔咒中,但人生的切片不應該模擬一個完整的動作。看海的一刻,當幻想被真實取代,曾有的恐懼與擔慮隨著海浪遠離,能踏出這一步便足矣。

1.節錄自趙啟運於《海海人生》演出節目手冊〈編劇的話〉。

2.劇中台詞,形容海海。

《海海人生》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海人生》雖轉變了感官接收與劇場質性,卻無法跨越創作者自己所設定的界線,並顯得有些扁平與單薄。有別於《無差別日常》以大量的事件去撕開社會的假面;《海海人生》則將整個焦點集中於單一人物身上,於是事件與情節都完全依附著海海而發生。(吳岳霖)
3月
18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