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戲曲,創新不易《齊大非偶》
4月
25
2017
齊大非偶(台灣京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4次瀏覽
羅品喆(影像導演)

臺灣戲曲學院六十歲了,起源自復興戲劇學校,脫離了艱辛稚嫩,幾次蛻變。與時俱進的創新力,始終是臺灣戲曲學院的DNA。今日,終於迎來六十大壽的重頭戲《齊大非偶》,真是令人期待。這戲是戲曲在臺灣的精華,是下一個六十年的起點,是過去60年的總整理。想來當事人必然是慎之重之,未有輕玩之意。自關漢卿的竇娥冤以來七百多年,戲曲一直在新編,值得思考的是,過了七百年了,我們編得如何?如何自過往得智慧,如何面當今求創新。新編戲曲《齊大非偶》的時空背景是豐富的材料,也是巨大的挑戰。想來劇作家王瓊玲必然是殫精竭慮,想要寫個扛鼎之作,企圖恢宏。

當一知道是《齊大非偶》時,覺得主題甚是妙矣。這戲牽扯達齊、鄭、魯三國格局遼闊,時間長達十數年,有足夠的時空去編排動人劇情。以文姜公主為軸,黏合其亂倫兄長齊襄公、純情英雄鄭太子忽、再加上婚配老公是弒兄奪位魯桓公三人。一刀剖開情慾愛戀及婚姻,此三位一體的糾葛。完全是當代女性主義的好題材啊!背景設定很有力道!在戰亂頻仍之際,欣賞諸國的勢力消長,如何影響私人情愛流動,統治階層男女對情感慾望道德選擇,如何看待與回應?愛情是可能的嗎?如何因應統治者的宰制?會有怎樣的體驗呢?劇作家下筆的精準眼光無須多說,此作足以造就成華文的《馬克白夫人》。戲曲的唱詞編寫也反應了劇作家的學養高明。我們大可忽略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好好享受戲劇的高潮迭起。從臺下觀眾如癡如醉,長達三個小時上下場表演,身邊時而喝采時而點頭,可以看到演出團隊備受寵愛,入戲的觀眾也知道新編戲曲的不容易,而願意疼惜創作者,臺上臺下成為一體,這劇場很溫暖。

可惜這戲,以當代戲劇的標準而言,並未達到高明。首先,歷史的複雜用得好是助力,用不好是阻力。故事背景歷史龐雜,對於電影而言可能較容易處理,就好萊塢九十分鐘的戲而言,分場成九十場戲,轉折變化迅速處理,應該不是難事。但對戲曲而言,只能用六幕來說故事,情節勢必取捨,擇要言,其餘的得靠本事說明或之前的宣傳教育,讓觀眾得以在觀賞時自行腦補。但劇作家顯然偏愛純情,上段光背景說明與著墨鄭太子忽和虛擬角色蒹葭如何談情說愛,就花了一個半鐘頭。前三場為求流暢,角色幾近樣板,讓觀眾以角色類型認人,折損了一眾演員。為何《齊大非偶》?前三場,鄭太子忽並未給出答案。他可以是個硬漢,他可以固執不通情理,但劇作家不能不給觀眾答案。為何《齊大非偶》?有很多可能的答案,像是國與國的勢力不均,為偶必難平和,是其一。妻國大夫國小,家裡誰拿主意,可能會有困難。甚或是,鄭太子忽愛蒹葭,所以瞎扯《齊大非偶》,也可以。但鄭太子忽滿場英雄救美談請說愛,兩次跟齊襄公鬥嘴,我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齊大非偶》,這可能要怪我悟性太差了,太難悟透。一度以為在看《愛在三國》呢!

企圖恢宏之作,難在取捨。《齊大非偶》上半場著力於鄭太子忽愛蒹葭,符合當代對於純情的需求。為此,犧牲了下半場的三要角。很可惜。齊襄公角色扁平,劇作家待之以丑角。這亂倫的角色難寫,活在宮廷之人滿是規矩,誰能違反倫常?齊襄公的動機很重要,指他貪欲荒淫是很表面的,王公貪欲荒淫卻能在宮廷權力內鬥中存活,必有其過人之處,另一方面,持續貪欲荒淫又持續愛慕生過兩個孩子年老色衰的妹妹,也頗費解。到底,努力要亂倫,得到的滿足關鍵是什麼?從劇本中看不出來。同時,也可惜了文姜公主的主演。這個角色心理跨距頗大,很是有戲發揮。相較於傳統戲曲中的女主角,文姜可說是千百年來最光彩奪目的壞女人,足以單挑馬克白夫人,絕對是一線女角搏命力爭的好角色。可惜在劇本上前半場是配角,戲在蒹葭,不在她身上。這齣戲說到底,還是不懂她亂倫的動機。文姜是掌上明珠被寵慣的公主,驕縱到一愛上哥哥就飛蛾撲火?或者是,嫁不到鄭國,依著宮廷裡的算計,著眼於齊襄公是未來國君,自己未來可以一路榮華,富貴到死,所以這倫得亂?又或是少女初試雲雨,被翻紅浪晏梳頭,文姜不過是淫娃?這角色戲多,但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的文姜,情緒轉折不清楚,性格不明顯。劇作家沒能梳理出文姜這角色的複雜度。

經過丑角幾次拿亂倫亂倫說嘴,跟臺下觀眾費勁解釋半天之後,終於把亂倫這樣大逆不道的事給確定了。下半場,終得見弒兄奪位的魯桓公。我期待這個大壞蛋能讓戲好看一點。戲到這裡,劇作家的鋪排才見新意。曾經弒兄奪位的一國之君,一登場即是無能懦夫。這文姜為了要回國省親,參加他哥哥的大典,花了大把時間臭罵她的夫君。渾然不顧這個枕邊人,才把自己的親哥給殺了沒幾年?堂堂一國之君,他若要隨意的把鄰國嫁過來的公主,殺之剮之,應該不太困難才是。歷史上,賜酒一杯就命喪黃泉的不也多有?剛剛看完一個半小時的純愛戲的我,期待讓人清醒的大是大非大衝突。結果劇情急轉直下,是隔壁夫妻吵架,魯桓公因懼內而冒險前往祝賀,過於容易,毫無神采。

綜上所述,劇本因多角發展卻過度浪漫而顯得語意不清,上下兩場斷裂式的輕重不一。劇本單看文采是沒有問題的,可一談及戲,則力有未殆矣。可能因為幾個主角都非好人,太過沈重,所以,劇作家在最後收尾,要將愛進行到底。好意地借蒹葭之口,為文姜脫罪:「若非姊姊身處在虎狼之中,又怎會招致今日的結局?」推託是造化弄人,中規中矩,收尾相當陳腐。果然無力回天,果然《齊大非偶》。回看這戲的角色設定是很有滋味的。以六場戲而言:少女文姜在宮中甚是驕縱,因其與兄長過度親密而踰矩亂倫,後嫁給弒兄奪位的之惡人為妻,生下兩子之後,返鄉。這三個都是很有故事的人,心理轉折一定很精彩,故事如果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拿掉蒹葭,把鄭太子忽虛化。好好把這三角關係的戲講好,應該會是好戲一場啊!

作為臺灣戲曲學院六十大壽的重頭戲,《齊大非偶》製作上是很粗疏的。新編戲曲該怎樣吸納新時代的美感,在執行上完全看不出來。新編戲曲,早在1996年,我為文建會拍攝當代傳奇的《慾望城國》時,就記錄到吳興國把電影中的慢格處理,放進京劇動作之中,他這創新手法的處理,也有三十年之久矣,這是三十年前的新編戲曲。又或是舉英國合拍劇團做日本文學大師作品《春琴》為例,2008年導演Simon McBurney把日本國寶級的文學作品,搬上舞臺的同時,這英國人的劇團也同步全盤的吸納了日本能劇的舞臺語彙,及操偶技術,在第二年就運用到歌劇《A Dog's Heart》之中,運用東方的技術,卻彰顯了西方的文本意義,飽滿的舞臺魅力,完成後又是一個全世界藝術節重金邀請的節目。又或是內舉明華園,為了水淹金山寺,可以擷取太陽馬戲團的技術取向,真的運用消防車來創造新視覺,研究水的衝勁力道,結合吊鋼絲的奇幻技術。說來當代新編戲曲的競爭激烈啊,中西典範如珠玉,璀璨耀目。

當《齊大非偶》的情節走到兩軍交戰,一眾演員不耍猴戲不兒戲,但稚嫩而平庸。兩軍交戰這種橋段本是觀眾看得膽顫心驚拍手叫好,展現練家子的日常修煉的絕佳時機,但整個場子是冷的,觀眾反應零零星星。再加上,美術投影過度華麗喧嘩,像是過大的壁紙,干擾視覺,演員全糊進了整個空間。為彰顯文本的詩經意象,於是高掛著陳舊的視覺符號,硬生生。全齣的服裝設色沈重,偶有佳作,但跟劇情不符,對於演員的表演,起不了作用。服裝的化纖材質使用過度,凸顯矮胖強調臃腫。道具除了改變空間高度外,毫無必要。文武場前置,讓音場顯得肥厚,演員的聲音險險淹沒其間,一對話聲音就虛掉。演員的麥克風裝設因摩擦而有噪音,干擾唱腔唸白,上半場如此下半場依舊。已經2017年了,因為摩擦而有噪音這一事,我想大家都習慣了,也決定惡性不改了。說到底,我只能讚美一下,幾個要角都唱得好唸得好做得好打得好,好是精彩。但整場最好的是觀眾,都是好人。他們專心看戲,小聲討論,笑著淚了,開心鼓掌。我想這些觀眾,接下來的六十年會繼續捧場。

最後,當觀眾看到丑角用屁股走路時,笑開了。我座位右前方的白髮老奶奶開心了,可能是她最看得懂的地方,笑到抖著呢!我卻笑不出來。我想,這丑角一般而言,是劇中最清醒的人,他們雖卑微,但卻有大智慧。《齊大非偶》這戲中,他們的臺詞無趣,且背負情節推動卻無法推動的要責,臨到了他們展現矮子功的時候,他們練習了多少年,流淚流汗,一上場卻只意思意思,用屁股蹭兩下,就下臺了。我實在笑不出來,我實在不了解。也許是劇作家或導演要你蹭兩下就好,可是這位哥哥,您知道,這老太太愛看哪!您就孝順的蹭蹭蹭蹭一路蹭下臺去,也是功德一件呀!未來六十年,這學武丑的還會不會繼續練習了?你想想。我不敢想。畢竟,文化修養是自我要求的終極呈現。

《齊大非偶》

演出|台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7/04/02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虛構人物在整齣戲似真似假,蒹葭的存在是編劇對於亂世中美好想像,對比文姜遭受道義的束腹,這樣的虛構人物成為自由的象徵。(梁瓊文)
4月
20
2017
對照與對話,都靠著舞台上的圓來促成,一則分隔出對話空間,二則如同「風月寶鑑」的鏡子對照兩種性格的兩個結局,更暗示著看似圓滿的一段關係當中,必然有其不圓滿之處。因此雖是圓滿之鏡,鏡面卻滿是裂痕。(蘇恆毅)
4月
13
2017
劇作家挑戰戲曲相對保守的主題命定,大膽開創新局的野心。為了後段的戲劇高潮,前段的愛情故事成為全劇的鋪墊過程。故事的情節安排彷彿更像是書寫小說的結構方法。(陳芳文)
4月
11
2017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