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的洪流《三、無限瑣》
6月
01
2017
三、無限瑣(林育全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6次瀏覽
涂東寧(文字工作者)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1】

戲的中後段,演員杜文賦、林靖雁、詹凱安三人在幽微的燈光下蹲坐著,手臂交纏擾動在一塊,像蛇,像老鼠王,像脫氧核醣核酸。他們口裡振振有詞,一月,好擠,二月,好熱,累了,三月——大量詞彙與訊息碰撞在一塊,盤雜無序,各自是各自的主,匯集成浩浩大海,三人的手臂沈浸在這資訊汪洋,擺動著像遭水淹滅頂的生命,掙扎求生,於渾沌中漸漸的形成一股秩序。

然後你將發現,前面所吐露、紊亂而曖昧不明的情節——開場大跳《美麗新世界》的少女組合、南昌特搜隊、分屍案、渾沌的故事、群眾運動、後台的日常對話、獨居老人的喃喃自語,種種一切,於你不過就是雜訊。

人的短時記憶容量,一般為7 ± 2,限度很少。尤以今日,傳媒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詞彙與符號推陳出新,可人的短期記憶量依舊是7 ± 2。生老病死在你週遭不斷發生,你不特別在乎,只由於它們未曾與你生命連結。在獨居老人的場景,當南昌特搜隊隊長試圖協助老人卻發現無能為力、悵然離去後,原本龜縮於一角的老人即刻起身,向觀眾告白——他是誰並不重要、他是任何一個今後你所見、有著相像身影的化身、在生活的一隅裡被遺忘。老人與隊長的故事在生活裡隨處可見,但當它在劇場這個媒介裡發生,它即刻與你發生關係。你未能篩選的信息為媒體所篩選,你未能處理的資訊為媒體所處理,媒體所篩選處理的餵養予你,被那些信息資訊餵養的你反過來構築了你的存在——你得到的不過就是個ID。這又回到了全劇反覆叩問的題目:你是誰?

在「渾沌的故事」裡,杜文賦扮演的渾沌在開了七竅後倒地而死。從此渾沌再不是原生自然的狀態,他成為折斷羽翼、遭打落凡間的存在,要在這眾聲喧嘩的世界遭受劫難。協伙開竅的儵、忽下場後轉變為鬧事的年輕人,在場上跳鬧打罵,對比癱軟在地、大聲勸阻卻又束手無策的渾沌。隨後,氣力耗盡的年輕人拖著受傷的腳倚靠在牆邊,轉變成獨居老人;渾沌則變為南昌特搜隊隊長,進門搜查。角色形象與地位不斷流變,你的身份也不停在流變,這一秒的你是你也不是你,下一秒的你是你也不是你。這瞬息萬變的媒體洪流裡,你又是誰呢?被這些訊息餵養建構的你,還能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嗎?老人告白了,鏗鏘有力。但在記者會上,當南昌特搜隊隊長要報告分屍案偵查結果,當他想起那日調查中遇見的老人,當他試著對大眾說些什麼,他卻支支吾吾,噤聲了。

在這個世代,誰掌握了話語,誰就掌握了權力,例如那攀上鷹架告白的台灣狙擊手,難掩興奮的訴說他的夢想,為了建立台灣民主共和國而奮鬥著。諷刺的在下一場,則是一個群眾運動的場景,他們推擠咆哮,場面混亂,有人唱起國旗歌,一旁則有記者詳述這起暴動。台灣狙擊手也身在其中嗎?作為狙擊手他該隱藏在暗處,伺機而動。那麼,台灣狙擊手在這起抗爭裡,又是站在哪一邊呢?至少台灣狙擊手是幸福的,相比更多的是像隊長、像那群抗爭的人們那樣微弱而稍縱即逝的聲音。分屍案的嫌疑人「割耳人」甚至未曾出現,化作南昌特搜隊手上那包「證據」、一張張講述割耳人的故事的白紙。割耳人曾經行走在宇宙間,觸碰過月球表面,那份感動本人無從親口表達,散逸在文字中,被匯集捏塑。到頭來,故事主線的分屍案,結果如何也並不那麼重要了,它不過是另一個老人的變形,或者割耳人,或者渾沌,或者隊長始終無法出口的告白,你縱然好奇,腦容量卻再裝不下,總得讓位給新的雜訊、新的洪流。

演員充當前台,是編導又是製作,聲光裝置外顯而不加遮掩,場景變換由演員手控操作,加上劇場空間裡巨大的鷹架——整體呈現出來的,與其說是粗糙,不如說它們更像在其初始狀態,像渾沌,像一個新生的符號,像啞啞學語,還未產生論述,還未與其他思想碰撞,待入口門關上了,劇場的魔力,雜訊的洪流進駐,這才形成了論述與思想,它是一個戲劇產生發酵的過程。當詹凱安要杜文賦在椅子上稍坐並離場後,喇叭播放悠揚的古典樂與吵雜的車水馬龍聲,而杜一動不動,就只是坐著。觀眾同杜一起等候,靜默,直到觀眾席後的林靖雁出聲問「你是誰?」為止,這中間的頓拍,何嘗不是演員與觀眾共築的戲劇呢?尾聲,三位演員分飾牯嶺街小劇場、教師會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進行建築之間的對話,最後是一連串的接龍——你是誰?——__。——你最近還好嗎?——還不錯。空格自行填入名詞,關聯性或有或無。——你是誰?——__。——你最近還好嗎?——還不錯。他們邊接邊緩步走近觀眾。——你是誰?——杜文賦。——林靖雁。——詹凱安。——你最近還好嗎?——還不錯。他們停下來,手牽手,鞠躬謝幕。《三、無限瑣》所表達的,正是在雜訊的洪流裡,對自我的叩問與告白。

註釋

1、《莊子・應帝王》

《三、無限瑣》

演出|3M_
時間|2017/05/20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所展現的,是一種雜草般的生命狀態,正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不管是基於客觀外在環境條件的反向思考,還是源於主觀潛在創作思想的反骨意識,有所警覺的與劇場生產線工廠保持安全距離。(黃佩蔚)
6月
13
2017
這三人的集體創作,事實上也是在面對身處個體化的社會,如何結成群體之艱難。謝幕說明了這一切如何艱難又如何必須?——他們並排站立,手緩緩升起,牽住彼此,然後彎腰致謝。當下的氣壓低如時間黏滯。我們都是被事件拋棄的人。(吳思鋒)
6月
07
2017
「群眾運動」場景中,遭到警察驅離、壓制;演員演出極盡的嘶吼,是反抗運動;是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件,像雨後春筍般向立志當個積極好公民的青年們襲來的無限鎖,也是台灣目前走不出自己佈設的僵局的無限鎖。(陸慧綿)
5月
29
2017
 
舞台上僅有一台工地台車,簡約的架構,便是要觀眾特別關注於演員的肢體運用與能量傳達,全戲轉換流暢,毫無緊迫之感,在以劇情為主流的劇場生態裡,是目前難見而出色的表演形式。(曾達元)
5月
24
2017
充斥著大量的敘事拼貼,欲以隱晦的敘事角度來解構一場肢解的懸疑案件,以至於觀眾得在各個看似不相關的劇情片段中,必須抓緊若有似無/若即若離的細微線索,稍有不慎則線索似斷線風箏般隨風而去。(羅揚)
5月
23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