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痕跡《微舞作》
6月
06
2017
微舞作(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3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One dance, one dances, one danced》

十二座紅色烤燈管同時點燃,舞者陳武康站在左舞台,赤裸而行,遲疑踏步、前進後退、在地板一張橫長的紙上左右擺動,從腳底出發到腳掌、膝蓋抬起,時而走路、時而跳步蹲下,而上手臂跟隨著手腕和關節移動搖晃,層層累積身體勞動的厚度。沒有聲音的劇場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聽到舞者因動作而發出的喘息聲。陳武康以不同的移動方式,時而正面向背後扭曲,雙臂張開呈現妥協的犧牲意象,時而向上跳躍,彎下身癱在地板上,慢慢躺下緩緩轉圈,從右舞台再爬回左舞台,身體在地板的紙上留下了書寫的痕跡,汗水以身體暈染出舞動的軌道,在燈熄滅前,舞者成為畫筆,藝術的線條在勞動中成為可能。

演後座談時,有觀眾提到這個作品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末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的系列實驗攝影,Eadweard Muybridge讓人最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拍下馬在奔跑中的連續動作,但他也曾拍攝一系列人體移動中的片段;陳武康的作品或許沒有像Eadweard Muybridge那麼強調科學觀察,但他從單人表演中表達了一種對舞蹈的觀點:舞蹈從舞者出發,從過去層層訓練逐漸累積到當下的質地,每一次的現場演出皆包含了對過去的沈澱,這支舞既是在觀想已逝的時光,又像是回到起點,靜待下一次開場。

《朵朵》

這支作品的燈光、音樂與動作,皆讓人聯想到浸在水中的人體,彷彿漂來漂去、也載浮載沈的心情。昏暗的舞台上,漫射光灑下,舞者林祐如身穿白色的長袍大衣,在恍若迷霧森林裡移動、凝視、尋找,在鼓聲響起時,她往地板癱下,起身後半身側彎傾倒,隨著音樂逐漸放大,她的動作也越顯急促,時而伸手撫摸自己的臉龐和長長黑髮、時而手部揮動、旋轉、向上直視。直到四周的聲音像是水中氣泡向上漂浮起時,她的觸碰也開始趨緩,手指仍是以略微神經質的方式拉扯,而跳躍時好似身體從關節處對扯,手、腳、軀幹和脖子顫抖,踮起跳躍之間,身體向後仰的顫動宛如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縱,在一個瞬間的止息後,她蹲低抬頭,雙手握圈放在眼前向外好奇窺視,呼應了舞作一開始的四周探尋意象,而後手緩緩滑過臉頰,身體從牆面躺向地板,整個人趴在地上,燈暗。當場燈再次亮起時,光照下的白色地板映照著林祐如孤獨的影子,她蹲在上舞台,半蹲起身旋轉、單腳重心、凝視著手中的光線,在結尾抒情的音樂聲中,觀者彷彿也跟著林祐如渡過一段生命的過程,那是追尋,也是回首,結尾處仍舊期待看見希望。

《怪獸》

這支作品滿物質性,還沒開場,工作人員已將椅子、電話、擴音機,紙包著大球、光照燈、麥克風,司令台的廣播儀器一一搬上舞台,而這些物件唯一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是白色的,還有一個黑絲襪矇住臉的物體(一個人)——他也是白色的。

在跑馬燈映照著「未完待續」的字幕中,舞台兩側天花板開始傾倒下無止盡的白色煙霧,粉塵在實驗劇場瀰漫,包圍住觀眾,眼前是既黑又白的灰色模糊,而旁白喃喃自語著:「在時間中是感覺不到時間的.....只有在過後才感覺得到時間原來已經流逝.....」。從右舞台出現的舞者劉彥成背對著觀眾向後,彎身手指扭曲,他張口咬起了地板上的白色大圓球,咬著它在地板前進,或是手支撐地板,臀部做出波浪舞的移動。他與圓球玩了好一會兒,直到黑絲襪矇住臉的物體靠近,撕開了包裹著圓球的白色紙張,原來裡面是舞廳天花板上常見的圓形霓虹彩球燈,霓虹燈升上,閃耀四射的光芒,在昏暗的舞台中,這顆圓球耀眼的光芒好似獨立的小宇宙。而黑絲襪蒙面的物體繼續扯開另一個白色包裝,裡面是雞腿,雞腿召喚著另一人的口腹慾望,黑絲襪蒙面物體拉著雞腿牽引著劉彥成移動的方向,直到他咬下再用力吐出雞腿,此時旁白人聲碎唸著關於小時候端午節楊麗花的印象,凌亂的舞台視覺意象繽紛,文本更充斥在人聲和跑馬燈之間,目不暇給。當兩側的霧氣再次灑落,紫色、桃粉色和黃色的光映照在煙霧中,劉彥成的手前後晃動像是在做健康操,他穿著類似中山裝的白色上衣,比手畫腳一番類似武功、馬步、小五花和雲手的片段過場,又不時來回蹦跳、側踏、撫觸手臂、或手腳左右如鐘擺般的來回搖擺、甚至在舞台上快步跑了一圈圓場,四周雖仍是一片煙霧瀰漫,音樂卻轉向柔和古典芭蕾般的曲風,劉彥成一邊躺在地上緩緩朝向右舞台移動,一邊慢慢脫下上衣、褲子、襪子、內衣和內褲,爬行回到演出一開始的右舞台洞口,而台上的跑馬燈仍舊閃爍著天氣預報的訊息,口白也轉為氣音噓聲的喃喃低語:爸爸媽媽小孩生出來好好看,手腳耳朵鼻子嘴巴都好好看....

《怪獸》一舞用類似循環 (loop) 倒敘的手法,找尋時間經過後重新回首的過程(這似乎也是「微舞作」三支舞的共同主題),從生活中的物去篩檢,每個物件仍舊充滿了尋常脈絡中的意義,而煙霧的處理好似冷凝嚴肅,卻又是同時充滿了混亂曖昧,若舞作試圖從回憶中來尋找「怪獸」被養成的過程,那被黑絲襪矇住臉的物體,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表演者(人)卻刻意被去人化,甚至連謝幕時都靜止不動成為背景,這讓人疑惑又不安的調度,或許正是本舞最冷眼看世界的表達。

《微舞作》

演出|陳武康、林祐如、劉彥成
時間|2017/06/04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年《微舞作》的「觀演關係」是我認為最能激發自身思考的面向,而待釐清的是關係的形式是否需要更多暗示?又或者,可能會引誘什麼樣的觀賞者?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三支作品都擁有想像與提問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可以如何培育?(劉純良)
10月
30
2019
在抵達去中心與反性別二元論之前,《嗯哼》主要還是處理了性與欲的連帶性,在傳統性權力關係認定上,直接反撲父權/男性中心,領回欲望的主導與詮釋權。(紀慧玲)
10月
25
2019
《One dance, one dances, one danced》可以看出陳武康對身體純粹的追尋,《朵朵》看出林祐如身體質地優雅和神經質並存的矛盾,《怪獸》大約可以看出劉彥成對物件和戲劇的擁抱。(王顥燁)
6月
05
2017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