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光輪中透視愛《易色》
9月
25
2017
易色(易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4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是時候到了,一切都將自然地聚合與離散,不管是夢想、理想、愛情、甚至只是一樁該來的春夢,生命如斯,宇宙如斯,終歸易經闡述的自然態。——筆者

翻開節目冊,易製作的創團首演文字「簡易、變易、不易」頗有《易經》的哲思,上半場為〈易象〉,下半場為〈易色〉,舞蹈以物理文學家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之《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作為上下兩組作品的貫穿線。萊特曼以寫作的方式與世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進行關於「時間的意義與根源」的思辨與對話,小說文本主體以假設的三十篇夢境(議題)作為題裁,編舞家吳易珊引用這份文本作為創團作品的發想構思,恰巧也呼應了舞團對照兩個不同世代的舞者彼此對生命的省思。從物理文本之時間探究,到舞蹈本質之時間應用,最後進入生命意義之時間對話,這三層次的跨域語境,在這次演出中成為一場翻轉時間年輪的辯證場域。

上下半場的舞台上方皆有懸掛類似時間光輪的物件(上為圓形人形環,下為圓形曬衣架),兩者皆在燈光距離的變化下,忽大忽小的映射在舞台上,時間光輪有時不停旋轉似催眠般,讓我想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潛意識裡的能動意識,舞者們在不停旋轉的意識中,進入了深層的記憶,記憶勾起他們曾經有過的愛情、親情與友情,濃烈而交織的汗水,張狂而嫉妒的憤恨,寂靜而緩慢的柔情,在一段段刻苦銘心的記憶中,為自己的生命留下青春之歌。然而現實的時間將他們重新拉回排練場,夢醒了,心中的記憶卻未因逝去的時間而遺忘。

當時間光輪靜止的時候,暫停的時間,看似是永恆的時間,也或許是沈澱與自省的時間。此時,舞者被巧妙安排自我對話的鏡框之中,如上半場的一段裸身女子雙人舞蹈,裸女彼此之間在看見與不看見的、透視與隱藏的、肢體在簡單與繁複之間逐漸對話,編舞者此處多以對稱造型作為動作的延展,欲讓觀者在類似「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的遊戲中,猜猜自己內心看見了什麼世界?而最後一位裸女被遺置在舞台上,任由其他穿著時裝的舞者幫她穿衣戴帽,如心理學家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所說在鏡像的場景,我們會期待自己想要的樣子,離開了她的原生場域,又該如何進行自我與社會的映照關係?

而下半場的四位成熟舞者,依序在舞台中央懸吊處,掛上並戴上自己的帽子,隨著一條紅線,似人們在象徵記憶洪流底下,帶著時光帽穿越時空遇見過去的自己。編舞者借用帽子的角色扮演手法(資優教育裡經常稱之為「六頂思考帽」進行批判性思考,此處倒有點類似這樣的技法)進行一場獨立空間的自我批判。《易色》整場演出都貫徹精神分析這一脈絡的創作方式,讓原本萊特曼與愛因斯坦之間的抽象物理性對話,透過劇場的抽象魔幻空間,形塑出時間的速度與力量(E=MC2),就創作手法而言實為相當用心與巧思,讓整體演出除了展現舞蹈美學,更透過劇場施展人性最不真實與真實之間的精湛演繹。

這個剛在九月才創團首演的易製作,編舞者吳易珊與兩位好朋友孫美惠及吳文安,在劇場界算是資深又具知名的劇場人,三人的創團首演帶給台灣觀眾相當大的震撼,除了精湛成熟的肢體語彙,其帶領的年輕團員在表演詮釋的精準度也讓人印象深刻。最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對於主題的選擇與創作手法,將深奧的時間議題,深入淺出的將時間三層次抽絲剝繭,以舞蹈發展的結構脈絡將主題意識直接刻印至觀眾的腦海,即使離開了劇場,遺韻仍在,思辨仍在。上下半場以舞者年齡作為區隔,上半場五位年輕舞者展現出的是時間的進行式,下半場四位資深舞者則展演出時間的倒轉式,在進與退之間,道出人類存有(being)的有限性。據此,以宏觀的物理時間之無限性,觀人類的存有卻是十分短暫。因此,在劇中雖然編舞者吳易珊以時間作為主軸,但在整體作品卻有濃濃的溫渡,而愛(Love)的存在,是記憶中最寶貴的moment,也是演出到最後,我們會選擇遺忘時間,而是記得「能愛就是一種幸福」。

《易色》

演出|易製作
時間|2017/09/15 19:30-21: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同的服飾具有不同的符號語言,甚至關乎權力結構,國王和百姓穿的衣服,各有不同的造型與材質,不同的延伸意涵。帽子除了具有裝飾性之外,更是身份地位的表徵。裸體,是最純淨也最複雜的服裝。(陳祈知)
9月
27
2017
透過「帽子」去扣住每個人的過往。每頂不同的帽子下,貯存著多年來的人生風景以及不同的肢體。表演者們的身體都是歷經許多時間累積的記憶,雖然每個身體擁有不同的話語,但仍能明顯地看出身體能量的強弱。(吳佩芝)
9月
25
2017
動作設計可說緩疾兼蓄,浪漫抒情的背後,有著激情的張力與澎湃的能量。年輕舞者的體力充沛、反應靈敏,但是成熟舞者的歷練和年齡累積的氣質卻更突出。(戴君安)
9月
21
2017
上下半場的演出,舞者的身體清晰地反映著,不只是時間累積的表面差異,更是經歷過不同生命體驗後,在肉身上遺留下來的痕跡,用身體直白的刻畫,更讓人在直視中看見時間遞嬗的影響力。 (張懿文)
9月
20
2017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