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兩半的馬驊《在變老之前遠去》
5月
22
2012
在變老之前遠去(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8次瀏覽
楊小濱

舞台上放著一排還缺課桌的椅子,幾乎跟觀眾席的椅子連在一起,彷彿我們都坐在明永小學的課堂裡聽馬驊的講課……。

我的好兄弟馬驊,離開我們已近八個年頭。沒想到台北看到了邵澤輝導演的這部戲,多年前和馬驊在一起時的場景一次次掠過,催人淚下。不過,一個對朋友真誠得不能再真誠的朋友,在本劇中似乎思考了過多抽象的存在意義,多到了這個被另一位早逝詩人和我們的共同好友馬雁稱為“爛人”的馬驊可能難以承載的地步。“爛人”這個詞的讚美意義在於馬驊的精神性往往来自常態之外的對人生的傾情投入,所以他最後選擇的梅里雪山不見得意味著終極的精神棲居地,而更可能是他不斷自我蛻變,試圖創造另一個自我的奇特方式(劇中透露了他打算回大學讀研究生)。馬驊在出發到明永村前對現代文明和生存意義的反思我以為也許可以處理得更加複雜一點(一連串“為什麼……”的排比式反問其實並沒有增加思考的哲理深度),因為對於馬驊來說,世俗與超越,都市與山林,可能並沒有如此對立的面貌,也許只不過是人生經驗的不同面向罷了。

在這部抒情劇裡,同一個人物馬驊分成了兩半,由兩位演員分飾,引向自我詰問、自我反觀的效果。我會更期待這樣的處理能夠揭示馬驊的雙重或多重性格,不過在劇中,馬驊的兩個分身過多迷戀於鏡像自我的虛幻完整(在一個他從北京出發前的片段裡,兩位演員面對面地表現了自我與其鏡像的對應關係),十分可惜地抹去了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之間搏鬥或錯位的戲劇性。劇中插入了許多馬驊的精彩詩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寫他那些藏族學生們的臉蛋:“有點鮮豔,有點髒”。我覺得這個描述差不多也是馬驊的自畫像,因此也特別期待對馬驊“鮮豔”和“髒”的方面都有更加大膽的描寫,從而徹底避免把他塑造成一個聖徒。畢竟,我所熱愛的馬驊不僅是那個鮮豔的馬驊,而且也是那個髒的馬驊。

劇中馬驊拿到一張趙薇照片的時候表現得最為性情,對著照片狠狠地親了一口(雖然我從來也弄不明白趙薇有什麼可以讓他奉為偶像的)。有朋自遠方來時,他也對菸酒報以濃厚的興趣。的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時而清醒時而爛醉的馬驊,一個時而小資時而痛恨小資的馬驊,一個精神高蹈而又對學生們掏心掏肺的馬驊,一個自己都記不清是否嚐過大麻的馬驊,一個常常表面裝酷內心懷有岩漿的馬驊。這部戲的單純和抒情使得馬驊(或他所屬的世界)的複雜度還沒能充分深入地展開,這是頗為遺憾的。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從這個舞台上再次看到了馬驊的人和詩和生活,我們所知和未知的馬驊。或許馬驊也混在觀眾席裡,對我的評點暗自不以為然:誰說,我覺得還挺像我的。

《在變老之前遠去》

演出|北京優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2/05/19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甘於生活感嘆的小品,只能讓劇場成為無傷大雅的消費,這恐怕正是統治者最樂見的。我們甚至不用到窮鄉僻壤,直接走進劇場就可以來到馬驊的桃花源避世。如何善用藝術的隱喻力量,刺激觀眾對現實展開真切的思索,或許才不枉藝術家的本務。(鴻鴻)
5月
22
2012
詩人要從現實的鬥爭中遠去,哪怕是去麗江,去西藏,去摩梭人的床上交換異國情調,還是去藏人的聖地轉山拜神,去漢化他們,或是去自我異化。那一代人的心裡壓迫不是族群的差異,而是政治的監控。那一代人所說的「現實」,不是畢業掙錢,興趣與麵包。而是說話。(劉亮延)
5月
22
2012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