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故事,想像台灣《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12月
25
2017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陳少維 攝,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3次瀏覽
陳建成(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研究所)

除了透過教育體制奉為經典的文學與歷史敘事之外,其他在地共享的故事由於台灣歷史與政治的因素,似乎幾近銷聲匿跡。但是,故事卻又無所不在,從電視電影到動漫,歐美與日韓的故事透過資本與媒體的力量以全球化的規模在擴散與展演。故事除了作為傳遞意識形態的工具,或是用過即丟的消費性娛樂,故事當中的角色與行動,往往也構成了特定的倫理觀,要求一種不能簡化為意念或消遣的判斷。因為故事的詩學與倫理學透過集體觀看的媒介,介入觀看者的意識,在個人與集體層次上不斷地重述故事,進而動態地揭露共同體的矛盾,同時也確認共同體的性質與邊界。然而,這樣的「故事」存在嗎?

邱罔舍的故事可以算是其中之一嗎?除了「阿舍」仍代稱遊手好閒,喜愛整人的紈絝子弟之外,過去流傳的捉弄故事片段,在今天看來更顯時代感而且可能也不再好笑。同時這些故事片段距離有機的故事整體也有距離。有趣的是,劇作家紀蔚然似乎也有意揭露這點。在開場幾個「邱罔舍式」的新編玩笑之後,他就將「整人」的零碎故事化零為整,採用「王子復仇」作為線條的整體,並透過邱罔舍之口道出。編劇賦予了邱罔舍過去(父親邱阿吉被逐出大水庄,但這已經是上一代的冤仇,與邱同一代的泉漳陳林兩家人也都記憶模糊。),也賦予了邱罔舍一個當下的行動線條:在三天內必須要捉弄到縣城師爺。另外還加了邱罔舍與美玉、滷麵跟阿珠的感情線。這三條線索互相交織,最後指向化解冤仇,情侶如願相伴的喜劇結尾。

儘管在室內劇院作場,金枝演社繽紛、活潑、極具魅力的演出,依舊達到了戲台看戲的親密感,而劇情中出入古今的題材混搭,乃至於演出泉漳械鬥採用競賽節目的形式,以及中後段眾人表演「跳針」的歌舞等,趣味十足。而在歡樂的表演之下,可以琢磨的是:這三條線索雖做為骨架,但編劇並不著墨於表面上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滷麵與阿珠苦戀,也不著重邱罔舍如何精心設計捉弄師爺,甚至邱罔舍所謂的「復仇」其手段與目的究竟為何,從內容來看都非重點。換言之,愛情的圓滿與親情的牽絆(白賊七與母親)作為喜劇迴路的完成,形式功能大於實質內容,而所謂的「王子復仇」其實也沒有「復仇」,因為冤報的邏輯只會陷入泉漳械鬥的循環當中,要完成喜劇的線條,就須以「邱家軍」做為第三者,方能形成冤報循環之外的變項,如同希臘悲劇中以民主審判取代冤冤相報。

概略地說,悲劇往往在於「不如願」的曲折過程,而喜劇就在於架構「如願」的迴路。但是人的「願」本身並非中性的,而是一種個人欲望與政治社會條件的複合物,甚至推動「願」的源頭可能都會被遺忘,而人的行動成為過去衝突結構的殘遺,卻無法有新生的可能,就如同戲中的泉漳陳林兩家自陳:其實誰都忘了真正在鬥什麼,只知道是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發生了些什麼,才導致了現狀。而正是邱罔舍的介入,才將堵塞的冤冤迴路導向新的出口。

打賭必定會捉弄到師爺的邱罔舍,儘管在劇中是透過黃玉米與白玉米(以及美玉)的機關來成功捉弄師爺,同時也化解泉漳械鬥成全了滷麵與阿珠的戀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真正的「捉弄」在於透過化解泉漳械鬥,從而轉化了統治者的治理邏輯。如同邱罔舍與師爺的對話,先是從新的縣城主事者要從事新建設,到台灣長官來來去去,只把台灣當跳板,乃至於清朝樂見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好合理化統治者加強控管的藉口,而受統治者之間的內鬥分化更使得當權者的征討師出有名。

直到劇末,埋藏在全劇底下的伏流才透過相片浮現:照片當中,原本的清兵變成了日本兵(服裝的設定也特別突出:只有清兵與日本兵的服裝符合時代想像,其他人的服裝並非清裝,而是現代服裝。這固然是混搭美學,但是在符號設定上,其邏輯不言可喻。)編劇將全劇背景設定在日本與大清國戰爭之際,也正是台灣命運轉換之際:這樣的命運轉變,不僅僅是統治者易位,也是新的「共同體」產生的契機:泉漳之分將成為本島(台)與內地(日)之分的歷史分野。

換言之,《整人王—新編邱罔舍》在構劇層面上,有效地在多重層次上同時運作:新編邱罔舍的捉弄故事、改寫羅茱故事,同時建構了一條國族政治寓言的線條,更巧妙將這些線索雜揉成有機整體,繼而在劇場當中,透過演員與觀眾的共在召喚出更繁複的層次:在過去、當下與未來的軸線上,過去的邱罔舍故事被重新召喚到當下,透過這個新編故事以及政治寓言,展演「衝突」(敵我之分)如何可能從內部化解,並預告新的外力(日本)的來臨,而共同體的邊界又將再次游移。至於原本泉漳語言之別所造成的衝突,在今天的台灣已不復見,儘管這些差異的痕跡卻仍然保存著,但已從引發暴力的因素變成一種非暴力的差異共存。

編劇在當下召喚這個歷史軌跡本身,映照出的是當下的台灣對未來的大哉問:是否有可能將暴力的差異轉化成非暴力的共存,而那個契機又是透過怎樣的外力重新劃分敵我,或者是要透過哪一種喜劇迴圈讓大家皆大歡喜?從這個角度來看,《整人王:新編邱罔舍》的舊瓶新裝正是「故事」不斷被想像,改寫、展演、實踐的過程。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7/12/10 15:0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