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對人的理解《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12月
30
2017
LAB參號—不知為何物(林政億 攝,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3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自2012年首演《LAB壹號。實驗啟動》、2015年《LAB貳號-穴居》,中間還有工作坊與示範演出,三缺一劇團站在如今速食消費的反面,深潛進沒有觀眾看得見的城市角落,熬著、耗著,持續探索著「動物」這般寓言性的奇幻身體。至今《LAB參號-不知為何物》,可見兩個面向大幅擴編,一是將他們向來擅長且熱中的故事採集,加倍用在自己身上,透過動物寓言投射私密的情感之流,編織成綿密的群像圖騰。二則是邀請編舞者王宇光加入劇組,強化動力、能量以及脊椎的分節。從想像、擬形,到與內在的動物相處,他們把這份技術帶回可用語言共享、理解的故事邏輯,又同時展現更加凝鍊、專注的身體質地。

「不知為何物」直指未知,無以名狀卻始終存在於人的本質。關於動物的記憶與想像,滲透進演員的日常生活,比方說初為人父的魏雋展開場講述自己的「動物溝通」經驗是和自己的孩子。當然,亦有可能是幽默感所鍛煉的故事情節,但似乎,大部份的動物形貌,都和父母,尤其父親的形象相關。劉唐成在觀眾席朗誦著追蹤父親的日誌,賀湘儀和江寶琳所扮演的母女為貓咪爭吵,交錯著在家等待走船丈夫的女子,賀湘儀再度出場,朗誦著山海經的文字,並且說明這三顆頭顱的怪鳥像是自己的母親,眾人複沓著《山海經》當中「有獸焉」的例句。每個人的家庭故事,透過稱謂結構,擰在同一個屋簷下,又從日本流傳的降靈術「百物語」開始探問其中關連,也許動物們正透過靈的形象陪伴在劇場裏頭。

劉唐成呈現浩克參雜著在朋友圈不被認同的英雄電影崇拜,同時透過「Hulk Moment」的幻想操演,呈現超乎日常的內在獸性,那種驚喜讓人彷彿從尋常人的聲形當中看見那突然衝血的筋脈,以及巨大的能量在體內膨脹;「Hulk Smash」的吼叫和口技音效,其實只是出自對眼前的未被父母善待的孩子的關心。相較於劉清楚呈現內在獸性的形象和發動時機,三位元老級團員的內在動物其實是更加隱晦、曖昧的。在不同時空之下的家庭關係,成員之間的角色扮演,可以被解構成為普遍性的存在,演員又如何直觀的表象層次裡頭,在每個細胞、毛孔裝填獸性基因,顯得日常存有的狀態竟如此荒謬。同時,演員又在蠕動爬行與諸般不同的身體形象之間,建構屬於自身的敘事空間,舞台上一本本攤開的書籍,便是對當下動物之靈的召喚陣法。

三缺一十分清楚地從鑽研表演原理出發,「動物轉化」其實是從自我解離出的人格主體,同時亦為表演橋段的模組,在獸性的象徵底下,演員從家庭關係翻騰出身體記憶,同時將身體工作的記憶(技藝),發展成多線多焦點的敘事時間軸。但又在這些多重的敘事當中折射出幾則來自神話、電影、生物學和文學的純粹動物知識,交錯在劇場中,映照著人的生命樣態,極其貼切。從自我的獸性分析,逐漸延伸成以動物理解人群的方法,原本是怪物、野獸的降靈會,卻也傳神地扣連住社會的具體顯影。一如魏雋展一段沒有語言的獨白,脊椎彷彿通過陣陣電流,下巴刺向前好像要啄什麼東西,原來是把男人比做是耀武揚威,下一秒卻上了餐桌的鬥雞;而賀湘儀蛇形綺麗的姿態則脫離了米蒂亞(Medea)巢穴,鑽入郝譽翔的文字森林。他們往返於動物擬像與角色擬像之間的身體脫離了比喻修辭的句法,還原對人性的理解。

透過關節和肌肉運作的改變,身體的流動與截斷,重心下沉,進退爬行或是躺在地上用下肢驅動,演員究竟如何從衣裝整齊的社會姿態望見自己心中獸形?六年的累積已然不再是排練場的表演習作,而是通過不同物種間的認識,再次確認彼此存在關係的緊密。江寶琳從鯨魚身上找到超越音頻的孤寂。她讓我相信表演者身體裡所蘊藏的廣袤宇宙,從新聞上的大自然,逐漸貼近自己的52赫茲,到200噸重的鯨魚屍體墜落入千米深的海底,從鯨魚到鯨落整個長達百年的生命歷程的解離又濃縮,江卸除角色所給予的表演狀態後,擁抱更深邃的生命節奏變化,當她踩上歪倒的椅子,把胸膛完全敞開面向天空,我彷彿也隨著她漸漸下沉,投身成為海底綠洲。

《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7/12/2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不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三缺一在文字處理與身體之間存在著落差。在內在轉化與方法的成型之間,有時方法也會變成是自我的阻礙。我想他們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如此積極尋找文本跟身體之間的連結。(劉純良)
1月
03
2018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