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特的聲響世界《即興集樂聚 II 日本實驗音樂家內橋和久》
12月
30
2017
內橋和久(自由人室內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0次瀏覽
陳惠湄(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6年日本劇場界殞落了兩顆巨星:蜷川幸雄(Ninagawa Yukio, 1935-2016)與松本雄吉(Matsumoto Yukichi, 1946-2016)。松本雄吉於1970年創立的「維新派」劇團,被全球媒體評為傳奇劇團。以日本關西為活動據點的維新派劇團,其獨樹一幟的戲劇美學聞名全球,除了於戶外精心打造的巨大舞臺之外,劇團表演者的身體動作、移動方式,以及台詞、臉部妝容與表情都具特別的美感,表演難以歸類為任何戲劇流派。雖然松本雄吉在國際上的名氣不如蜷川幸雄來得大,但兩人同樣被視為日本劇場界具影響力的導演。松本雄吉於2016年逝世後,劇團團員依據他所遺留的手稿與計劃,完成了名為《アマハラAMAHARA》的劇,成為松本雄吉的遺作。此劇2016年由平野舞導演,在日本奈良的平成宮跡演出。具有將近半世紀歷史的維新派劇團原本已要解散,但此時高雄衛武營提出邀請,在與導演平野舞幾度洽談之後,兩方決定藉由此史詩般的劇,將這在臺灣難得一見的戲劇表演方式帶到高雄,實現已故導演松本雄吉生前希冀能到臺灣演出的心願。劇團於2017年10月28日(六)、10月29日(日)、11月4日(六)與11月5日(日)在高雄衛武營藝術祭演出四場《アマハラ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團員們決定劇團在高雄結束後正式解散,因此,高雄衛武營遼闊的草原便成了活躍近半世紀的劇團最後一次的舞臺。此次告別演出不僅吸引臺灣藝文界人士前往一睹風采,也吸引了不少日本觀眾特地從日本前來觀賞。演出之後在表演藝術評論台見到好幾篇針對此劇的評論文章,可見其所引起的矚目。

在此同時,極少人注意到,擔任日本維新派劇團音樂總監多年,可算是這個劇團靈魂人物的內橋和久(Uchihashi Kazuhisa,生於1959年),與幾位年輕的臺灣音樂家在台北舉行了一場小小的即興音樂會。出生於日本大阪的內橋和久目前旅居德國柏林,身兼作曲家、編曲家、Daxophone與吉他演奏者、製作人等數職,長年旅居奧地利與德國的他,以東京與維也納作為主要活動據點,是世界各地音樂節爭相邀請的奇異人物。從1983年開始,內橋和久以即興做為音樂創作與演奏活動的重心,與日本國內外的音樂家們一起合作,也跨界擔任影片、劇團的音樂製作。近年來內橋和久也致力於推廣他的好朋友-德國即興吉他演奏者、實驗樂器發明家Hans Reichel(1949-2011)所發明的實驗樂器Daxophone。今晚這場就是國內自由人室內樂團鋼琴家李世揚從今年三月起接洽內橋和久,提議趁著維新派劇團來臺演出的機會,邀請內橋和久來台展現實驗樂器Daxophone,並一起合作演出的音樂會【1】。這對國內的即興音樂家與觀眾來說,可說是相當地難得,同時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機會。

所謂的雷克雅維克實驗室(Reykjavik Lab),其實就是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原本為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排練場地,現在也提供場地租借,因著演出性質不同也有著亨利梅哲梅哲音樂文化館、雷克雅維克實驗室等不同的稱呼。今晚在這小小的地下室所排的座椅不但被全數坐滿,還有現場排隊候補買票進場的觀眾在離演奏者非常近的地方席地而坐(可說是搖滾區吧),將會場擠滿。在熱烈的氣氛中,由台灣音樂家先暖場,演出自由即興作品,古典音樂科系出身的李世揚以鋼琴展現的技巧與即興創作令人驚嘆不已。音樂會的重頭戲當然是內橋和久演奏的實驗樂器Daxophone,但一同演出的幾位臺灣音樂家們也展現了不容小覷的演奏實力;他們或者二重奏,或者三重奏,或者與內橋和久一起,以電吉他、電子聲響細膩入微地配合、伴奏,或以鋼琴、電吉他、電子聲響等與內橋和久演奏的Daxophone或電吉他對話;李世揚、戴向諶、林偉中這幾位臺灣音樂家與內橋和久所展現的高度默契,彷彿真正的對話一般,令人忘卻他們演奏的都是樂器或者電子聲響奏出的聲音,可說是非常精采。這幾位年輕的臺灣即興演奏家們不搶主角的風頭,但卻展現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實力,十分傑出。

內橋和久將Daxophone這項樂器的可能性展現無遺,非常使人驚豔,特別是現場近距離看著音樂家以琴弓摩擦、按壓、敲彈著這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小塊木頭的奇特木製插電樂器,發出如大自然界生物一般的聲音-低沈的牛鳴、高亢的動物吼叫聲等,還有彷彿說話或高歌、低嘆等各式各樣驚人且難以形容的聲音,使人大開眼界。內橋和久與Daxophone這項實驗樂器的發明人Hans Reichel曾經合作錄音專輯出版,Hans Reichel去世前將整套樂器傳承給內橋和久,他承襲了這樣樂器,在日本與世界各地演奏,也來到臺灣,能夠在現場欣賞這樣的演奏,真是一個奇特的緣份。不過,令筆者在意的是,在這個小小的場地,電子擴音的音效實在太大,即便Daxophone是木製插電樂器,而音樂家們也透過電子設備製造出各種奇特聲響,但是連內橋和久在演奏時,也示意要求將電子擴音的音量降低,可見音量確實比所需要的更大,這真的不得不說是現場演出時使用電子擴音的一個大問題,要做到能夠因應場地需要而調整適當的電子音效的音量,看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演出吸引來的不是一般音樂會的聽眾,而是對即興音樂以及內橋和久這位日本劇團維新派音樂總監,以及對Daxophone這項實驗樂器,或者對自由即興演奏有著高度興趣的觀眾。雖然在雷克雅維克實驗室這個很小的場地,就算觀眾座椅席全部坐滿,能坐的空地也坐滿觀眾,但頂多也只能擠進幾十位聽眾,雖然算是很小眾的展演,但現場觀眾從頭到尾熱情聆聽,中場休息還有許多觀眾興奮地包圍在Daxophone這項樂器周圍,從各個不同角度拍照,演出後也有不少聽眾捨不得離去,圍繞在幾位音樂家身旁熱烈討論,看來這場演出所引起的反響不小。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許多具有好奇心的音樂家們改造現存的樂器、延伸或改變其功能,甚至發明創造新的實驗樂器,例如在1913年提出「噪音藝術」的義大利未來主義者路易吉.盧梭洛(Luigi Russolo, 1883-1947, 義大利畫家、作曲家)製造的「噪音機器」、俄羅斯發明家泰雷明(Léon Théremin, 1896-1993)創造出的電子樂器「泰雷明」(Theremin),或者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基(John Cage, 1912-1992)在鋼琴的琴鎚上放置不同物品,以改變鋼琴原有聲音的「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還有其他許許多多音樂家或發明家陸陸續續製造發明的各式各樣樂器等;其中有些雖然會讓人覺得光怪陸離,但也不得不佩服這些發明家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富有創造力的人們挑戰了對於「樂器」,甚至是聲音、音響的概念,開啓了不一樣的聲音世界。具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人們持續進行著聲音的實驗,今晚這場音樂會就具體地呈現了其中的一部份。這場探索自製樂器的音樂會,演出者藝術表現品質極高,不但拓展了國內即興音樂現場演出的視野,也帶領聽眾透過精湛且高能量的演奏,認識Daxophone這項樂器,賦予「樂器」不同的概念,就這幾個面向來說,意義很大。能夠親臨現場的聽眾,想必都度過一個熱情又難忘的夜晚。

註釋

1、見臉書宣傳〈即興集樂聚 II 日本實驗音樂家 內橋和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09887425886714/?active_tab=about

《即興集樂聚 II 日本實驗音樂家內橋和久》

演出|內橋和久、李世揚、戴向諶、林偉中
時間|2017/11/01 19:30
地點|雷克雅維克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