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自我述說,未完成的作品《禁止使用2.0》
1月
18
2018
禁止使用2.0(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3次瀏覽
陳建成(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研究所)

如何述說自我?從「我⋯⋯」出發的句子看似是開頭,但是在「我」之前,總還有無法以「我」開頭述說的事件與背景,也總有一些超逸「我」的視野死角或其它視角。因此,自我述說總是包含著未知,甚至包含了簡化的傾向,乃至對他種視角扼殺的可能,即使如此,自我述說仍然是必要的,每一次與他人相遇的場合,不就是在不同程度上的自我述說?但是,這種述說也必然被框限在特定脈絡:或許是一張履歷,一次審判,或一場面試。換言之,自我述說總有不同的阻力,但這仍能阻止我們述說自我嗎?難道我們不曾有過不被理解的義憤(「不,我不是你所想的這樣,而是⋯⋯」),而開始述說時又可能陷入迷惘(「但是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不知道⋯⋯」)?那麼,在劇場可以述說自我嗎?如果將劇場性視為「觀眾觀看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建立起他異性的空間,在這個與一般現實邏輯非同一的異質空間中,述說者的自我與言說將不必然同一,凸顯的是述說本身,自我述說自身的過程中揭露了自我所受到的限制,同時也宣告自身負起責任的可能。

當汪兆謙開始從全家福的相片開始述說,提到了幸福表象之下的家族黑暗面,也提到個人史與大歷史的共時性,乃至沈澱在成長相片、廢棄物、用壞掉的東西當中的成長痕跡,繼而汪兆謙穿嘉中制服爬牆進來,講述從祖父到父親到自己的故事:祖父被誣陷,抑鬱不得志,父親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必須要擔負家庭責任,因而開始洗冷水澡。當然,還有那些性啓蒙的經驗。汪兆謙所完成的述說,選擇了這些生命節點作為自我定義的指涉所在。但是我們可以假想他可以選擇其他記憶的節點重新連結,引用在這次述說中忽略或遺忘的事件,構成另一種文本。

同樣地,八娜娜出場,先是從夜市跑進老屋,然後透過展覽形式述說自己(房間的裝置與影像,金屬雕塑,還有「珍貴回憶的箱子」,上面是一堆酒瓶,鑰匙不見了,無法打開。),繼而訴說幼時遭受性侵的經驗,同時表明透過創作暴露傷痛,也是一種療傷過程。另一方面,她則質問:「什麼是作品?」因為創傷經驗使得她認為身體不是自己的,身體是完成作品的工具。相較於汪兆謙,八娜娜對於作者、作品以及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過程,挑明了問題意識之所在,而這樣的問題意識當然也包含在汪兆謙的自我述說中:什麼是作品?作者本身可不可以就是作品?《禁止使用2.0》又是一個作品嗎?

如果作品是一個自足完美的完成品,那麼此劇並不屬於這種作品,如同標題暗示的,這作品可能只是尚未完成作品的第二個版本。不過更有趣的是,會不會這個作品只能以不同版本的方式出現,而不可能有「定稿」的時刻?因為自我述說的表演必然是一個不斷引用的過程,同時也因為自我述說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的行動,這可能是選擇性回憶、創傷反覆、對曾經限制住自我的條件進行指認、或是重新定義自我的企圖,作者將自我作品化的企圖只能是一個過程中的不同版本。這樣並非說「自我」就不可靠,相反的,正是因為自我述說本身的風險,讓聆聽的行為有了倫理的面向:作為鄰近於表演者的觀眾,進入了他者的召喚中:我是這樣的,但我不只是這樣的⋯⋯。你要聽嗎?或者你將冷漠以待?你相信嗎?即使這是一片謊言?

因此當汪兆謙與八娜娜一起坐在浴缸的時候,觀眾彷彿也受邀進入我與你的對話模式當中,他們說了什麼,肯定或否定了什麼或許並不是重點。既然作為述說者的作者不是一個作品,因此任何述說的作品都無法成為作品,而聆聽者也只能在未知的開放性中,在真實與虛構界限被懸置的劇場性中,持續聆聽那些在作品化之前、且無法被完全作品化的,啓蒙成長過程中的低語與叫喊。

《禁止使用2.0》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2/15 19:00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31號房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延續「紀錄劇場」工作坊之構思,卻缺乏紀錄劇場核心的辯證性,讓人不禁思考檔案擺放與再造難道便是紀錄劇場?戲劇本身所欲拾回是遺忘的故事還是捏造的事實?(黃資婷)
1月
10
2018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