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樂《莊子兵法》
1月
22
2018
莊子兵法(故事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0次瀏覽
蔡佩倫(自由工作者)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擅長書寫心靈療癒的小說家星期五,從睡夢中醒來,他知道夢中的故事,一定為人所愛;他會因此戰勝他的對手,奪回妻子。他的妻子遭人奪走,他希望在對手最擅長的領域,擊敗對手,奪回所愛,於是他挑戰寫下密室小說。

為求寫出精彩的密室小說,星期五參加名為「莊子兵法」的密室遊戲。玩家除了星期五,還有失業的科技業高階主管莊文森、保守的國文老師簡淑女、渴望人氣攀升的直播網紅小艾、酒醉的裝潢工人尤智偉,以及追求刺激的富二代Alpha。遊戲開始以前,這六人看似扁平的人物設定,引起階級、教育、金錢……等等價值觀的衝突,顯示這六人不僅職業不同,連「同溫層」也稱不上。然而「密室遊戲」的設定,迫使眾角色無路可退,只能公開自己的隱私、難題,甚至痛苦的回憶,以此堆砌這六個人物的立體面貌。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四十章〉

六個價值觀迥異的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一路解謎過關?他們會相互扶持,還是彼此猜忌?第一題的「白紙」,看似對於「有無」的爭論,卻是劇情塑造角色形象的第一步。眾人維持初識時衝突的對立感,又嘗試放下成見,彼此坦承與信賴。這時他們一面尋求解答、一面追求磨合,但是,簡老師與小艾的吵架、尤智偉與Alpha的肢體衝突,甚至讓場面陷入混亂。

將場面控制住的,是時間限制的壓迫。如果沒有時間限制,或許爭執會永無止盡。但燈滅的時限,並非公正客觀的時刻,是時間感受的差異?抑或是夢境的暗示?此刻眾人尚未發現。最後,正確解答的星期五,選擇留下所有參賽者,表現他的優柔寡斷與善良。

「智慧出,有大偽。」〈老子.第十八章〉

突破第一題的眾人,以為彼此已經培養「患難與共」的默契。然而第二題的「比較」,不僅僅闡釋六個人的「悲劇」,也再次招喚星期五與尤智偉的痛苦。可是痛苦與快樂,真的可以「比較」嗎?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嗎?或者,人真的具有「同理心」嗎?

編導黃致凱藉此眾人的行為,一次回答這些問題,且以角色帶動劇情:慣於商場爾虞我詐的莊文森與不按牌理出牌的Alpha答對此題,莊文森得意洋洋地淘汰失敗者,Alpha則與其作對,選擇全數留下。遊戲得以繼續,可是這六人剛才建立的、薄脆的信任關係,又歸於無。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臨江仙〉

角色碰撞出笑點,以及精巧的佈局,觀眾隨著遊戲的進行,進入立體化的角色心境,卻又深陷局面的緊張——朝沒用的人開槍。槍口之前,人人命懸一線,驚恐地疾呼著自己如何「有用」。然而,到底什麼是「有用」?持槍的莊文森,憤恨地道出世俗的標準:「一個男人辦法照顧好家裡,根本沒有愛與被愛的資格!」

為了推敲正確解答,簡老師提出密室小說家吳凡的作品:老闆將員工關進地下室,給他們一把槍,讓他們對「最沒用的人」開槍,才能逃離密室。然而,沒有人認為自己是「最沒用的人」,也沒有人敢開槍。最後,一名員工選擇犧牲自己,朝自己開槍,沒想到是空包彈,眾人得以逃離密室。星期五聽聞簡老師的解讀後,提出盲點:如果對自己開槍,而讓眾人獲得釋放,那「最沒用的人」不就成為「最有用的人」嗎?

劇情至此,呈現的早已不是個人的哀榮。這個故事,揭櫫世俗對於「犧牲」的推崇,以及對於「無用」的恐懼。為了成為「有用的人」,世人追求金錢、地位、知識與意義,甚至不惜犧牲自我。然而汲汲營營地向外尋求,會使得人們忘卻初衷。終於,「沒用的人」,死於槍口之下。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

縱使遊戲已經變調,高額獎金及規則,利誘答對的人留下。而留下的人,真能順利破關嗎?遊戲的第四關,不斷放送使玩家痛苦的聲音,還懸吊著對玩家而言重要的人。當逃避的問題迎面而來,且再也不能視若無睹,該如何化解?

《莊子兵法》的故事架構,雖然是依據小說家星期五的經歷展開,然而堪稱「BUG」的角色,即是熟讀《莊子》的簡老師。她飽讀詩書,且知曉星期五的妻子與密室小說家吳凡外遇。當眾人在第二題「比較痛苦」的時候,她一句:「女人先是失心,再來才是失身。」不僅提醒星期五,也暗示自身的結局。

她為了籌措女兒龐大的醫藥費而來,在第四題時因為擔心女兒而崩潰。縱然冷靜後開導星期五與小艾,也看不開自己的人生難題。她對女兒有強大的責任感,然而長期照護與經濟的雙重壓力,讓她的女兒,成為她痛苦與快樂的根源。她渴望做回無憂無慮的自己,又無法釋懷。被開導的小艾,留下本該淘汰的簡老師,無非出於善良和回報。可惜命運不可勉強,深陷「苦難」的簡老師,即使能將《莊子》倒背如流,又如何不因為執著而誤解「至樂逍遙」?對於照顧女兒已經力不從心的她,最後自戕以換取獎金,呼應先前所謂「女人先是失心,再來才是失身」。或許心力交瘁的她,就算能從密室遊戲中安然脫身,有朝一日,也因為疲乏無力走上絕路……。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莊子.至樂篇〉

乍看之下,《莊子兵法》是一部懸疑解謎戲劇。它不僅挑戰演出與觀賞的疆界,更進一步藉由劇情強化疆界,把舞台前緣設定為「巨大的防彈單向鏡」,翻轉「鏡框式舞台」為「鏡式舞台」。這樣的明示,對照序幕〈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兵法》的舞台與劇情,呼應「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舞台上六個人的境遇,何嘗不可能是舞台下芸芸眾生的人生?遊戲最後,小艾與星期五決定追隨心之所向;謝幕以後,舞台給六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如同經歷一場「共夢」。

編導黃致凱用意,並非帶給觀眾「震撼教育」,而是給予正視人生難題的契機。作為戲劇,《莊子兵法》的亮眼之處,不只歸功於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眾角色適得其所的結局,更回歸藝術的「淨化」。《莊子兵法》笑中帶淚,彰顯懸疑但非恐怖、題點問題卻不譴責。它不以「正解」作結,觀眾與角色一起經歷「共夢」、各自獲得「領悟」:世上有標準的「至樂」嗎?你的答案,能夠等同我的快樂嗎?故莊子曰:「至樂無樂。」

《莊子兵法》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8/01/1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莊子兵法》賦予莊子文字所缺乏的情感(affect)與身體性(embodiment),在認知與情感上調和,這是能緊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緣由。(杜秀娟)
1月
25
2019
六個劇中角色,或可連結《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中的六個角色,一樣被困住、在尋找、想超脫,然而無能為力的無奈,卻在以莊子思想命題的《莊子兵法》中找到答案的可能曙光。(黃星達)
10月
26
2018
劇中人的口吻相當寫實,一人一腔,形色分明,彼此對答拋接俐落乾淨,少有拖沓冗詞。劇中人同時各有一段獨白,這些獨白進一步深化人物造像,挖掘內心,碰觸陰影,以獨白寫作來說,成績斐然,開展了通俗劇情少有力道。(紀慧玲)
1月
24
2018
戲裡的六個人都有各自的包袱,各自的渴望,就好像真實人生的我們,有人渴望財富、有人渴望權力、有人渴望幸福…太多的渴望讓我們無止盡的追逐,追逐大家都渴望的,即使揹上再多包袱仍然奮力拚搏。(蔡佩娟)
10月
11
2017
以黑色幽默來笑看這人世間悲歡離合,每每當戲劇氛圍已拴緊到要崩牙的地步時,卻透過一句再合理不過的台詞,再度旋開了緊咬著不肯鬆口的頑固螺紋,讓緊繃的情緒霎時得到解脫。(羅揚)
9月
22
2017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