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誠、專業實現的歌劇之夢《卡門》
1月
22
2018
卡門(創世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5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2007年成軍於台灣高雄的創世歌劇團,成立十年來以生根在地、立足台灣、結合國際的目標與態度,推出了一部部經典的歌劇在台灣上演。在歌劇風氣尚不成形的台灣,一個由民間發起的歌劇組織,要能每年推出一部歌劇,並且於北中南各地巡演數場,除了極為不容易外,更能看出創世歌劇團對於歌劇藝術的熱誠、執著與用心。去年(2017)年底首演於高雄的比才(G.Bizet)歌劇《卡門》(Carmen),可以算是創世歌劇團成立十年的特別製作,這部台灣民眾應不陌生的經典歌劇,卻不常出現在台灣的舞台上,並不是因為它十分通俗、觀眾已經有些「膩」了,而是因為浩大的編制,包括兒童合唱團、合唱隊等,比較「原始」、華麗的版本,甚至還將馬等大型動物呈現於舞台上。也因此,這次創世歌劇團的《卡門》,自然讓人相當期待。

此次創世歌劇團《卡門》首次結合了兩岸的團隊共同合作,導演、樂團均來自大陸,而幾位主角則由兩批不同的組合輪流演出。筆者欣賞的場次為大陸歌手陳冠馥擔綱卡門一角 (另一組卡門歌手則為台灣女中音翁若珮擔綱),由指揮陳琳率領寧波交響樂團演奏。綜觀此次整體的表現,不難感到主辦單位用心之處,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大編制的歌劇,其團隊成員又是臨時組成、湊合的,確實很難有太多的苛求,筆者嘗試提出幾點不同的觀點,或許值得大家加以討論。歌手方面,陳冠馥不論在演唱抑或戲劇上,都表現的相當出色,不過卻與筆者想像中卡門的形象有些落差。陳冠馥飾唱的卡門宛若現代社會中嬌貴的名媛一般,雖是多情、隨興的,卻顯得有些高貴、刻意,而不是卡門一角本身帶有的放浪、不拘小節、吉普賽人天生樂觀、自由的氣質。沒有絕對,只是展現出來的風格不同而已。

演唱荷西(Don José)一角的西班牙男高音Rodriguez Remiro,當天的表現或許不在最好的狀況內,上半場(一、二幕)的演唱不只音準游移、不穩定,聲音的品質也差強人意,尤其在高音部分緊繃(用到太多、壓著喉嚨),而使得聲音不能輕鬆、靈活的隨著音樂起伏。下半場的表現雖有慢慢進入狀況,但也未能使人激起共鳴,只能算是平穩、順利的演唱。筆者欣賞的場次原本米凱拉(Micaëla)一角應是由大陸女高音錢竑擔任,卻在演出前因故由台灣女高音林慈音擔任。林慈音在此次演出中有著精彩的演唱,從第一幕開始便已抓住聽者的注意。尤其第三幕米凱拉的獨唱(No.21)以及與荷西精彩的重唱段落,無疑的讓在場的觀眾為之動容。

此次歌劇其餘的角色均由台灣歌手擔綱,整體來說均有著不錯的表現。令筆者最失望的則是擔任兒童合唱部分的高雄市立前金國小管樂班。兒童合唱團在此齣歌劇中不只有戲劇的呈現,在音色上也有所要求,然而當天擔任演出的高雄市立前金國小管樂班學生,只是在舞台上大聲地壓著喉嚨演「唱」,完全沒有音色可言,更遑論理解歌詞的意思,以及分成兩部應要有的層次與效果。台灣不是沒有兒童合唱團,筆者無法理解為何要找來一群管樂專業,卻不懂得合唱的小朋友參與製作。或許是語言的隔閡,擔任此歌劇合唱部分的樹德科大葛利合唱團,其表現水準也不盡令人滿意。樹德科大葛利合唱團在法文語韻與使用上應都有著進步空間,其他音樂上細節的要求,對於一個非專業合唱團來說或許顯得有些嚴苛。

導演李衛基本上延續著卡門的演出傳統,採用比較保守的態度處理,唯一令筆者感到獨特之處,則是第四幕結尾段落。卡門與荷西最後的對唱部分,導演安排舞台降下一紅幕,兩位主角便在紅幕前方演唱,當荷西拿出刺刀迎向卡門時,紅幕升起,原先的鬥牛場景轉換成具有現代感的空間,所有演員彷彿時間凝結般望向觀眾的方向。李衛的處理尊重音樂、尊重原著,時空背景都與腳本相符,但有些段落卻處理的有些不流暢,像是第一幕〈士兵換防〉一段,兒童合唱究竟如何配合著音樂做更多的表演,或許值得再設計,而不是呆板的隨著音樂揮舞、跳躍而已。第三接到第四幕的間奏曲,導演安排了兩位佛朗明哥舞者加入,使得舞台熱鬧、活潑。不過其他場景,如碰到很多人一起重唱的段落,導演對於群體的處理、走位與設計,筆者認為都還能有更好的銜接、設計。

此次製作舞台簡單大方,從第一幕便懸掛在舞台上方、由白布包覆的一把劍,指向了舞台。筆者認為這個劍可以是與全劇緊密連結的鬥牛士之劍,也可以是一種象徵性的暗示,預示著整齣歌劇的悲劇走向,就像第一幕前奏曲呈現出不安、灰暗的小調命運主題般,讓音樂與舞台設計有所呼應。除了此點設計之外,此次製作在舞台、服裝與燈光設計方面,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特色,十分符合導演的詮釋。

大陸指揮陳琳基本上充分配合了歌手的演唱,給予很多彈性的空間,同時也將樂團的細節處裡的相當細膩,全體合奏(Tutti)的段落也能有著大器的展現。剛成立兩年多的寧波交響樂團,首度來台便以歌劇的演出方式使台灣樂壇聽見他們優異的演奏水平。不論是弦樂合奏的細膩度、木管紮實、溫暖的音色與銅管穩定的音準,相比台灣樂團是毫不遜色的。尤其第三幕結尾處一重唱段落,其法國號聲部吃重,然而當天寧波交響樂團的法國號精準、音色漂亮,幾乎沒有失誤,這點是值得台灣樂團學習的地方。寧波交響樂團才成立兩年便已有此等水準之演奏,日後的表現值得期待,希望之後能在台灣聽見寧波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簡而言之,創世歌劇團努力耕耘的態度,終於讓台灣多了一些歌劇上演的機會,這次藉由與大陸的團隊合作,不只促進了兩岸的交流,也拓展了聽者的耳界,期待日後能有更多團體朝著這個方向走,將更多好的歌劇,呈現於台灣、走向國際。

《卡門》

演出|創世歌劇團、寧波交響樂團
時間|2018/01/14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樂器間的緊密度及細膩感略嫌不足,與聲樂家及合唱團在聲量上的平衡度也不夠,台上的歌聲很多時候被樂團蓋過。這也就考驗著導演是否可兼顧到舞台、劇場及聲響等多重因素。‭ (劉馬利)
1月
22
2018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