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開一個帳篷?《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2月
03
2018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陳伯義 攝,海筆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8次瀏覽
尤俊弘(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碩士)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光禿禿爬行在月夜下。

上帝是它的嗥叫。我

害怕,並感到寒冷。

——保羅·策蘭〈夜曲〉

帳篷劇就是要用虛構把虛構本身的虛構性暴露出來。

——櫻井大造

櫻井大造不斷搭起帳篷,把我們帶進帳篷的「裡面」,但他真正想做的,卻是讓帳篷的「外面」敲擊我們。櫻井的「帳篷劇」系列創作,其最主要的行動,我們或許可以弔詭地名之為「去—帳篷」。我想到四年多前,台大戲劇系第12屆畢業公演,尚·惹內(Jean Genet)的《陽台》(2013),隨劇情更迭,舞台層層打開;戲的結尾,不再有劇場,太陽發射的光芒,那顆跟劇場時間相對而言真真實實地永恆的太陽,最後,照射進「鹿鳴堂」(台大劇場),觀眾最終必須「走出劇場」,「回歸世界」。奇怪吧,一齣舞台劇,最終要完成的,卻是「自我去舞台劇」的儀式。《蝕日譚》(2010)的最後,帳篷打開來,地板被搬起來,下面一條壕溝,然後演員划著一艘船進來,外面閃爍著火把的火焰。櫻井同樣的作法,2012年台灣海筆子在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演出的《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的結尾,帳篷屋頂左右打開來,像是拍打不停的烏鴉翅膀。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的開場,我們看到一片白色的布幕(上面投映著廢墟影像),一位有戴著馬頭頭飾叫作「海馬」的角色向觀眾說明「記憶」的問題(我們腦子裡掌管記憶的部門即「海馬迴」),但與他一搭一唱的角色卻叫作「不知道」。櫻井曾在去年的訪談中說:「在如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之下,我們變得沒有辦法和過去相遇,我們被未來記憶所支配 . . . 」但是「未來記憶」是什麼呢?它可能是你在看戲的時候,卻仍如影隨形、各式各樣的揣想不安,它們超越了真實存在過的「過去」的。於是,在《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我們看到,我們必須使用鑲金的水盆接水,藉由這樣子的「水漏」,我們才得以把握逝去時光的形體。

白色布幕左右打開後,我們看見一個階梯式舞台。在戲裡,它被稱作「路障」。這不是第一次櫻井辯證「路」與「路障」概念,在《泛YAPONIA民間故事》的序文開頭,他寫道:「道路崩壞了。這當然不是第一次了。」「路障」上睡著一位女性,因為水滴的緣故,她醒了過來。我們將會發現,諸如此類「從洞中跑出」的題目會不斷出現。當然,這些我們可以把它們僅僅視為「機關」(trucage),一些魔術般的花招,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齣戲的世界,發生在一個叫「世界宮」的地方;這個「宮」是「子宮」的意思,孕育「世界」的「子宮」。再一次,我們與內/外的辯證相遇。

這些辯證,發生在例如角色唱歌的時候,櫻井不只讓台上的演員唱,其他帳篷外的工作人員也一起唱。「場外」有時指涉至帳篷之外,有時,則是藉由「機關」強加出來的場外:舉例來說,「青鳥」從遺物回收的車廂裡面鑽出來;或是櫻井從閣樓的櫥窗鑽出來;「路障」在第二幕打開旋轉,等等等,與「降生」的概念無不相關;最終,它要扣連的大命題,無不在於「如何打開一個帳篷」。

大合唱是這齣戲最振奮人心的時刻。我們看到,不只角色,技術人員也站上舞台,一起用100%的能量直面觀眾唱歌。《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的結尾終於大合唱,「路障」都被推離帳篷,所有的演員與工作人員進場,不再有「舞台」,只有「廣場」。這個毫無矯飾可言的地板,就是「空總基地」的地板本身,演員與工作人員站在上面,遠處,櫻井持火把點燃火焰。如果說《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從頭到尾都很反身地討論「世界」這個概念,那麼,這個結尾弔詭地達成一種「反身性」悲愴;這種戲劇悲愴不再是「幻覺式的」,不再是一種刻意被隔離出來的世界的幻覺。無疑,這是台北殘酷的一月最激情的時刻之一。

歌畢,女主角彷彿已精疲力竭地對觀眾說,明天是最後一場,大家看完戲,可以別急著走,可以待著一起聊聊天。完全沒有要那種令人生厭的鼓掌兩三四輪的套路,演員列隊在門口向觀眾道謝。工作人員引導我們翻閱前台的《海筆子通訊》與2018最新創刊的《吶喊》(裡面除了有足立正生的劇評,附錄竟然還有「前賤民解放區宣言」);(日本)「野戰之月」、(台灣)「海筆子」(三年前,他們改名為「海筆子TENT16-18」)、(中國)「流火」的理念都已經透明地寫在裡面,高度溝通性的文字,完全沒有要故弄玄虛、自我隱藏。

他們這次演出票價600元(現場贊助價,預訂與其他方案更便宜),他們網站上是這樣寫的:「本企畫由『海筆子TENT 16─18』獨立製作,於高雄、台南、台北移動演出。本次演出未申請公部門與企業贊助,所有參與者均不支領薪資。源於移動演出製作經費所需,本演出採贊助入場。」沒有拿政府的企畫,完完全全讓人感受到一種「手工業的藝術」。一樣是帳篷劇,「海筆子TENT 16─18」站在法國陽光劇團的《未竟之業》(2012)的另外一極,作為兩廳院二十五週年鉅獻的後者,其碩大帳篷「必須」被夾擊在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之間,並且,(記憶中至少)高達三千多元的票價,無論戲裡花了將近四小時講著無產階級的故事。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演出|海筆子TENT16-18
時間|2018/01/24 19:30
地點|空總文化實驗室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公共性」、「場」、「反省形式」等諸話語,都意味著帳篷的前進一定程度仰賴內部成員形成「共同體」的可能性,可是誕生於美日安保、全共鬥的帳篷語言,如何接榫後解嚴及樂生世代的在地青年語言,一直以來卻是個被擱置的問題。(吳思鋒)
2月
01
2018
長久以來,不斷以毀滅建構下一次新生的帳篷劇而言,這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句號。但,詳細考察這十多年來,帳篷劇在東亞的行動軌跡,卻也能夠相信,追尋一種在哪裡倒下,就在哪裡出發再起的弱小者力量,已然成為東亞‭/‬帳篷共同行動的共識。(鍾喬)
1月
25
2018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