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與親近以後《草草戲劇節》
3月
26
2018
草草戲劇節(黃煚哲 攝,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1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阮劇團

2018年草草戲劇節來到第十年,以著「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為最初的目標與發起,阮劇團在嘉義從零開始,年年歲歲累積表演藝術更親近在地的可能性。

久聞這些年草草戲劇節在嘉義的耕耘以及帶動的能量,而作為一個民間自發的表演聚會,也確實成功牽動各表演團體的參與,無論南北距離,於每年的三月聚集到嘉義民雄。而就我第一次前往草草戲劇節,亦感受到其「親民」的特性,無論是戲劇、舞蹈、影展、市集、演唱或講堂,主事者都有意識地在處理其與參與者的距離。身處其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個戲劇節的「教育」理想,如同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十年來所懷抱的精神:「打開劇場,讓藝術家走出去,請民眾走進來,所有人都是在一起的,沒有誰高尚或誰不一樣,接近藝術,沒那麼困難。」【1】

在這目標之上,草草戲劇節舉辦的環境──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園區提供了極佳的活動空間,除了有專業的展演空間可以讓素人表演者展現,亦有與自然接軌的公園,打破專業的表演團隊平日在廟堂演出的隔閡。專業表演者在非典型表演空間、素人在正規劇場演出,如此交叉替換了平常民眾對「表演者」與「空間」的既定意涵想像,進一步具體呈現了「人人都可以表演、處處都可以讓藝術發生」不只是個概念,而是真實。

阮劇團的策畫有效利用整個園區,尤其是主要在下午一點至五點間的「草草OFF」,分別在入場的大稻埕、市集聚集的蓮花池畔,以及後山草皮舉行。另有「移動的主舞台」,在另一側草地山坡發生。第一週每個區塊都有四個團隊輪番演出,一個團隊約五到十分鐘,簡短且分區的形式讓演出遍地發生。觀眾在固定區域內移動看完四檔演出,亦可以在區域間轉換,然無論如何選擇,都可以由視覺或聽覺感知到園區內的發生,並隨處遇見表演。

演出的每組都會依被指定的時間區段表演三次,這樣的表演安排也若同一種「市集」,抓好時間便可以前往駐足選看。又因為每檔演出時間短,不必擔心下錯注看到不喜歡的浪費時間(畢竟事前也沒有節目介紹),即使和自己的品味不同,也願意看完。當然,想要隨時離開也沒有關係,因為這裡本來就是個流動開放的公園。在此情形下,觀眾們便有機會無負擔的接觸各類型的演出,若此,也是一種藝術鑑賞教育的方式──藉由觀賞經驗累積而發展自己的觀演美感。

限於個人時間調配,「草草OFF」當週十六組表演中我只看到了十一組。除了「移動的主舞台」,其他組合多以脫口秀、小丑、街舞等方式呈現,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街頭與娛樂性,較非一般直接聯想到的劇場類戲劇。在觀看一輪之後不禁提問「戲劇」是什麼?當阮劇團以「戲劇節」為題名時,其呈現的想像是什麼?當代戲劇涵蓋的意涵或方式又有哪些?

而「移動的主舞台」本週的呈現以舞蹈團隊為主,以無語言的身體作為方式,較為抽象。然而各團隊皆意識到草草的觀演性質與空間語彙,多以音樂性(「小事製作」的即興彈唱、「等等」的老歌運用)、豐富的服裝色彩或是臨場道具(「壞鞋子」在地布景使用、「風格涉」最後的摩托車離場),試圖拉近和民眾的距離。然而觀與演中多半還是有條無形的界線,或是因為表演空間需求,或是形式上本即不具互動性,雖然所有團隊都可謂在開放園區的現地創作 (Site-Specific),也有覺察到觀賞對象之不同,相對於親近觀眾,「草草OFF」更親近的是場地空間。

草草戲劇節在十年間確實在嘉義撒下了種籽,在文化沙漠中發出綠意,成為表演藝術圈重要文化活動之一,甚至能開始嘗試收門票入場,推廣文化付費認知!當然直接互動不必也不應是這樣的戲劇節的主要目的,戲劇的定義在現代也已經一再鬆化。但若要迎向下一階段的春季,或許在接近與親近以外,可以有更多的再思考。

注釋

1、引自〈草草戲劇節10年,跨越隔閡尋回互助精神〉,聯合新聞網。

《草草戲劇節》

演出|
時間|2018/03/17 13:00-20: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全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筆者雖然所能實際現場參與的項目有限,但仍可感受到雙園區節目陣容的形形色色眼花撩亂之餘,也在朝向熱鬧與門道、在地深耕的表象形式與深層意義等策展走向努力之,究竟是否歷經十餘年的成長後,如此的一個初衷為劇團的戲劇節,果然已經、或將會升級為一座城市的藝術節、一個地方的文化慶典!﹖(楊美英)
4月
12
2021
「轉來(tńg lâi)嘉義」的意義明顯已自成一項母議題,不論是歷年來的表演團隊、表演者、在地觀眾或外來觀眾,與議題之間的連結關係一但建立,心裡與地方的距離便逐漸有所感知且足以度量,至此,「議題」儼然已成為一種移動的可能性。(楊智翔)
4月
06
2021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