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終將相互道別《我的星球》
4月
03
2018
我的星球(拉風影像 攝,莎妹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0次瀏覽
呂政達(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青少年正處於生命旅程徬徨迷惘反叛的階段,在尋求自我及他者陪伴的過程中,不斷碰撞噴發出青春的花火,火光或許絢爛短暫,卻將會是回憶過往時精彩的片刻。由莎妹工作室牽線,日本柴幸男導演與台南高中生之間碰撞的火花,呈現出《我的星球》如此青澀哀愁的青春記憶。

《我的星球》環繞著Spica與Rainbow之間的友誼出發,一起準備校慶演出的同學們,面臨Spica將舉家移民火星的衝擊,校慶演出可能取消,延伸至整個地球即將暖化滅亡的末日寓言、對故鄉母星的愛與不捨,以及來自火星的轉學生的出現,帶出青少年該如何面對離別的人生功課?劇中藉由Spica與轉學生Hikari帶出離別/初識、參與者/旁觀者、新生/死亡、希望/絕望的二元對話,離別帶來新的開始,卻不知再見是何夕,初次認識卻是通往離別的倒數計時,進而引出每個角色對於地球的困境、移民與否、如何說再見的立場衝突。

劇中導演安排每個角色各有一段獨白的Rap,彷彿使用倒敘的手法,讓角色從未來的角度重新看回現在,Rap中不斷重複的「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也讓觀眾產生如此聯想,而在劇情尾聲的校慶表演彩排中,才揭曉謎底,校慶的表演是將每個人的Rap結合在一起,透過回顧自己的高中生活、朋友間的相處、對地球的想法交織在一起,同時也交錯時序,重新拼貼過去、現在、未來,讓角色像是從成為大人的未來重新回顧「這個現在」。

然而或許是演出時長所限、角色數量過多,劇中常用獨白向觀眾剖白某一角色的內心衝突或掙扎,卻沒有在後續另做交代,如:David為何會性格轉變?Hikari真的有說出她為何要回到地球嗎?但瑕不掩瑜,在情節及主架構上清楚完整地呈現青少年面對該不該道別的抉擇,離別的不捨與掙扎,同時在舞台設計上,運用環形劇場的形式,架高的圓形木台與五條走道,讓觀眾看到的面向皆有不同,如同眾生百態各有其貌,端賴從不同角度來觀賞。

《我的星球》是柴幸男導演在日本瀨戶內海的小豆島,與當地高中生一起發展的劇本,藉由台南市文化局「十六歲小戲節」,引薦來台灣,於2017年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台南高中生嘗試,並在今年2018的臺南藝術節,再次徵選一批台南高中生,共同發展,演員多是第一次上台演出,表現卻毫不遜色。這樣的演出形式,也顯示了台南對於青少年戲劇教育、青少年劇場的發展愈趨重視,包含至今已經第四年的「十六歲小戲節」、與影響‧新劇場合作的「16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與其他縣市合作的「雲嘉嘉營劇場連線計畫」,皆希望能將戲劇及藝術體驗帶給台南的青少年們,也期許南台灣能有更多力量來支持、推廣青少年劇場及戲劇教育!

《我的星球》

演出|柴幸男、台南高中生演員、莎妹工作室
時間|2018/04/01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意圖單純、不求宏大敘事,且看著一群煥發著青春活力的演員們在台上蹦蹦跳跳,安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們也不自覺地感染到他們滲透全場的陽光氣息。(謝鎮逸)
4月
19
2018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