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記憶之下無人為局外人《夢遊烏托邦》
4月
16
2018
夢遊烏托邦(柯旗化故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6次瀏覽

演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李鈺玲、杜思慧

時間:2018/03/30 18:30

地點:柯旗化故居

文 徐耀璇(社會人士)

《夢遊烏托邦》在白色恐怖受害者柯旗化先生的故居,以沈浸式劇場的方式,一次讓一位觀眾透過參與成為柯旗化的再現,經過實際上短短的30分鐘,卻穿越時空重遊柯旗化失去自由的17年。此次《夢遊烏托邦》的重演,結合了VR設備,讓特殊的情境更顯真實。

原劇乃發展自柯旗化獲釋後撰寫的自傳《台灣監獄島》,演出以順序的方式呈現事件,轉化了部分家中的場域成為白色恐怖期間的偵訊室與囚牢,觀眾透過演員引領,經歷柯旗化政治受害的轉捩點。一開始觀眾由前台人員指引,踏入故居的一扇門後,立刻成為柯旗化,用他的視角啟動故事線。觀眾在家中廚房,眼見母親正為自己煮麵聊家常,卻突然遭特務帶離家中,在特務的催促之下,觀眾來到一間書房,戴上VR設備之後,目睹了柯旗化第一次被捕的始末。VR影片中他的學生因案被捕,被迫將柯旗化在自白書中舉為人證,同時特務在柯旗化的住處搜到一本《唯物辯證法》,如此可以認定柯旗化思想左傾。接著觀眾被特務催趕著上樓,進入了偵訊室,偵訊室中有一名特務兇惡的拿著鐵鍊,不斷的發出撞擊聲,並要求觀眾背對他看影片,黑白的畫面是一名被鐵鍊綑綁的男子,留著大量的汗水,痛苦求饒的苦樣,可以想像當年柯入獄期間所遭受到的不人道待遇與生死未卜的焦慮。接著觀眾繼續被催趕上樓,來到頂樓的倉庫,戴上VR,目睹眼前的死囚唱著日語歌度過了最後一夜並被槍決。當VR結束,觀眾隨著前方特務的催促開始往前時,被後方看守員搭住肩膀說:「聽說你是教英文的,我兒子也在綠島,希望你能多照顧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前方的特務帶入一間小隔間。

經過不安定與格外漫長的等待,終於獲得下個指示,要將一封信放入一間臥室的桌上,並戴上VR,內容是柯旗化妻子阿李與女兒的對話。女兒手拿著父親寄來的信,卻質疑母親為什麼說爸爸去美國,而信上的地址卻寫著台東?目睹孩子長大了,慢慢識破母親善意的謊言,與妻子隻身照顧3名孩子,一家人面對社會的人情冷暖,帶著VR的觀眾,只能任畫面持續播放,卻阻止不了家人承受的恐懼與艱困。演出最後,觀眾在無數次被特務粗暴的催趕後,終於在一個轉角處接收到女兒溫暖的擁抱,隨著女兒雀躍的帶領,回到家中客廳,吃了一碗豬腳麵線,飾演妻子的演員宣告演出至此,而所在的客廳展列的書籍與家書都可以參觀。關於先前經歷的壓迫與不舒服,或是對於VR所見的無奈無助,在環視客廳所展列的文件後,筆者開始慢慢的脫離原本劇中的情境,抽離的爬疏剛剛所經歷的孤獨無助,是誰的孤獨無助?剛剛很想要抵抗但是又不敢突破的,是遵循了誰的規則?

製作團隊很巧妙的利用VR虛擬實境成為劇中另一種敘事形式,處理柯旗化不在場或是旁觀的景象;透過觀眾一個人在陌生的故居遺址被演員指使來去,即便觀眾最終毫髮無傷的離開,多少能理解白色恐怖時期個人所要面對的巨型壓力。作品中沒有無惡不赦的「壞人」,反而在白色記憶中,不論是在克盡職守效忠國家,或是堅忍等待自由到來的一刻,每個無名的人都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能成就更好的未來。透過觀眾與演員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能感受到每個角色背後的信念與違背信念的代價,所以特務寧可錯殺一人,所以柯旗化與他的家人願意挨過漫長的歲月。本演出推翻以往多數作品在處理白色恐怖議題容易陷入二元對立,僅是控訴而達不到和解的困境,最後柯旗化獲得的自由,是所有角色獲得的自由。歷史上集權暴力的年代,大多初衷是急切的希望人民有更好的未來,使國家免於貧窮免於威脅,台灣也在這樣信念的變質中,步入歷史上一段人民生存在國家暴力恐懼之中的日子,至今所造成分化的代價,台灣人民還在承擔著。

隨著時間,歷史事件慢慢得到還原與正義的伸張,然而不論是國際局勢的改變或是政黨的轉移,只要有權力階級的地方,就會有不義的壓迫產生,只是更狡猾的隱藏在生活之中。現今的自由與民主得來何其不易,希望前人犯過的錯與受難者的犧牲,成為後代的明鏡。

《夢遊烏托邦》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