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內陰翳禮讚《熱室》
4月
30
2018
熱室(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7次瀏覽
葉根泉(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柏拉圖(Plato)在《理想國》第七卷,舉洞穴的比喻,想像有一長長的地洞,只有和洞穴等寬的光線可以照進洞底。一群人從小就住在這個洞穴,但脖子和腿腳都被捆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扭過頭來,只能向前看著洞穴的後壁。再想像他們背後遠方較高之處有東西在燃燒,發出火光。除了火光所投影在洞壁上的陰影外, 他們不能看到自己或同伴,他們會斷定自己所看到的陰影就是真實的物體嗎?【1】

柏拉圖的洞穴說,雖是在講述受過教育和缺乏教育的人本質的對比,但洞穴這樣的比喻常被用來放在討論劇場的論述中。亞陶(Antonin Artaud)在其標榜「殘酷劇場」的戲劇文集《劇場及其複象》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即再次援引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將洞穴比做劇場,而真實是在劇場外面的陽光之下。但差別的是亞陶並不認為要從洞穴中走出,去凝視真實的太陽。相反地,他極力頌讚「影子」。他認為現代文明的問題是缺少影子,因此,解決的方式就是留在洞穴中,指引影子。【2】

無論是泰國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1)和蔡明亮的對談,或4月28日晚上17:30《熱室》演後座談,兩人不約而同,都提到柏拉圖的洞穴說。這幾乎成為劇場的起源說,但更重要的是洞穴說所帶來的意象,以及衍生出後來的承接者對藝術創作的刺激與想像,在這次阿比查邦自我定義《熱室》的表演為「直播電影」,或者「特殊場域之直播電影」(節目單《熱室》的前世今生),更可以找到其中的聯結與進化。戲劇演出的濫觴至今公認為西元前七、八世紀時,古希臘對於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節慶中已有歌隊舞蹈的競賽。【3】電影的起源咸認為以盧米埃兄弟 (Lumière)為發明者,並於1895年公開售票放映《火車進站》等短片,為電影歷史的起點。兩者相應相生的關聯,一直是相互影響彼此借鏡。特別是晚近發明的電影,其形式與美學與劇場之間的互文對照,更是用來解讀作品一個重要的切入視角。

對阿比查邦而言,電影的哲學是關乎燈光、空間與規模,以及電影的進化,也包括了對電影的尊敬。他以《熱室》內洞窟內剛開始的場景是2D,演到現代階段就變成了4D。他對4D的定義是,3D加上時間就是4D。(節目單)以這樣揭櫫的電影哲學來看阿比查邦如何在《熱室》中,一步一步隨著時間的消逝,引領觀者進入到從銀幕上所放映洞窟的場景,一位蒙面的男子以手電筒的光探照洞穴的空間,交織洞穴外街道雨天的場景,隨著雨聲逐漸加劇,場上左右、上下四面銀幕逐一昇起,前緣的黑幕也緩緩打開,這時觀眾才知曉自己所在的位子是在劇院的舞台上而非觀眾席。位於觀眾席上的一盞圓形燈光漸亮,一束強烈的光探照燈似環繞觀者的四周,整場觀眾逐一被所有影像、燈光、音響、音樂所籠罩,所處空間即時幻化成宇宙星體般的黑洞,不斷目眩神移地旋轉著,煙霧飄渺地帶領著觀者進入到如夢似幻的場景裡面。這時候就會明瞭阿比查邦所謂:從2D演化到4D,所帶給觀者究竟是什麼樣魔幻空間的感受。

這裡不免要拿亞陶在其「殘酷劇場」的論述作為參照,亞陶講述「影子」──所指真正的人頭像都有一個影子,是它的複象。當創作者釋放出了一種影子,其存在使他不得安寧,藝術就此生發。【4】阿比查邦在此闇黑的空間中,釋放出一道光,有光即有影子,光影交舞所形成的場域,有如宇宙天體,亦如飛航於雲霧之中,上下游移。即使阿比查邦運用科技、儀器、電腦等現代設備,去建構出這樣潛意識中的夢境畫面,但一點也不讓人感覺到科技的冰冷與未來感,反而趨向於樸實古拙,彷彿回到兒時初從萬花筒的鏡像中,去凝視另一個宇宙圖像。亦如亞陶所說,劇場不局限於固定的語言或形式上,因而它會摧毀假的影子,從而為另一種影子的誕生鋪路,並將直正的生命演出聚集於此。【5】阿比查邦的「特殊場域之直播電影」亦是建立起另一種影子,最後在光束上投射人形模糊晃動的影子,耳邊傳來雜訊難以辨聽的隻字片語,猶如人生走到最後階段彌留之際,所殘影留存的記憶與生命映像。「破除語言以及觸及生命,就是創造戲劇或重建戲劇。」「當我們說出『生命』這個字眼,意思不是指以外在事實來驗證的生命,而是一種脆弱的、騷動的所在,那是形式觸碰不到的。」亞陶如是說。【6】同樣地,如果妄為阿比查邦《熱室》這樣的作品,框限並質問其形式為何,就如亞陶所抨擊只是一味沈溺於形式,未見其所碰觸到在現實中不可視的、內在潛意識、夢境、記憶的所在。

當然外在的空間、時間的編排過程上,是可以分析阿比查邦如何引領觀者一同潛入意識脈流之中,亦如亞陶構想中的劇場,是一種「空間的詩」:劇場是「所有舞台的空中的、以空氣來丈量、來界定,在空間中有密度的:動作、形狀、顏色、震動、態度、叫喊……」【7】阿比查邦讓那樣的劇場成為冥想的空間,觀者在這樣的時間緩慢的延宕(duration)中,亦將內在心緒安放沈靜下來。前面的影片以重複的動機(motif)──同樣畫面的重映,僅加以男女聲音各異、卻相同內容催眠般囈語平和安靜的旁白,慢慢地旁白越來越少,逐漸無聲,僅遺下空景與定景(fixed scene)鏡頭交替在銀幕上呈現,逐步讓觀眾有如電影溶接(dissolve)達到場景與場景之間轉場(transition)的效果。因此,正如阿比查邦所述,對他來說《熱室》所呈現,全都是電影的哲學。但殊異之處在於他竟能將這些電影的哲學,轉變成真實可以實踐的步驟,具體在劇場內發生。蔡明亮在和其對談中,認為這個時代應該是作者的時代,他們兩個人都在創造新的「電影作者論」──用作者的方法在看作品,作者讓觀者如何去看作品,這是包含在作品安置於什麼樣空間場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核心的一部分。阿比查邦的《熱室》正是打破許多的界線:電影與劇場、夢境與現實、可視與不可視、具體與抽象、世俗與神聖等等,這些都再於收束於柏拉圖所構造的洞穴之中,讓我們對於光所造就的陰翳俯首禮讚。

註釋

1、柏拉圖著,王曉朝譯(2003) 《柏拉圖全集 卷二》。台北:左岸,頁488。

2、Antonin Artaud(亞陶、阿鐸)著,劉俐譯注 (2003) 《劇場及其複象》。台北:聯經,頁7註10。

3、布羅凱特著,胡耀恒譯(197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頁95。

4、同註2,頁7-8。

5、同註2,頁8。

6、同註2,頁9。

7、同註2,引言xv。

《熱室》

演出|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x蔡明亮─從電影到劇場、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時間|2018/4/27 19:30、2018/4/28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實與虛擬的影像」與「劇場」的關係,如何以不同形式與程度的組構改變了原本劇場(或戲劇劇場)中的觀看與展演方式,並不會改變劇場讓群眾短暫聚集、在場,共同參與或觀看的本質,而可能更豐富劇場作為展演之所,涵蓋的可能。(羅倩)
8月
31
2018
燈光有選擇的照射時而營造出漩渦將觀者包圍,時而變換海平面起起伏伏,《熱室》中的時間概念自然加之與觀者身上,這便是阿比查邦的目的——共赴一場最原初的夢境。(車曉宇)
5月
15
2018
在這個時空中我感覺我的身體「消失」了。倘若身體的存在感依靠感官作用對時間空間等具象物質的定位,當具象物質消失而被不斷變化的光/影與煙霧包圍、取代後,身體像似被遺落在他方,只有意識漂浮於所經驗的場域中。(徐瑋瑩)
5月
14
2018
阿比查邦偏偏不讓鏡頭動,這就使得觀者在其所營造的入夢效果中又疏離於夢境,從而達到一種既睡既醒半睡半醒的狀態。影像中緩慢而長的鏡頭,如行駛中的船頭的畫面,則給觀眾身臨劇場一般時間上的完整和真實。(何曉夢)
5月
11
2018
隨著各螢幕中所出現的空間,有時相關,有時無關,不連續的畫面使時間失去了脈絡,取而代之的是「被空間化的時間」,以不同的長度、狀態和樣貌出現,整體形成了敘事與時空維度之間有趣的多重辯證。(吳政翰)
5月
08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